[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19063.4 | 申请日: | 2007-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97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付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付刚 |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9/00;F21V23/00;F21V8/00;F21V17/00;F21V31/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发光二极管 发光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改进改进型的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该单元具有高防水性能,工作稳定,连接可靠,使用简单方便,可作为照明光源,用于构成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工作更可靠的新型的大功率LED照明灯具,如条形灯、路灯、水下灯等;也可制成三原色单元,用于发光指示结构,建筑外观装饰及制造大型动态全彩显示器等。
背景技术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0520142924.1的专利提出了一种由发光二极管(LED)构成的发光单元,有效的解决了发光二极管(LED)在用于制造照明产品时的驱动、散热和环境防护的问题,大大提高了LED应用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但该种单元仍存在功率密度较低、安装不便、眩光仍较严重、表面也不够美观的问题;安装使用时需要使用粘贴工艺,存在生产效率不高、制造成本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型发光二极管(LED)发光单元,该改进型发光二极管(LED)发光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组、电路安装基板、恒流驱动电路及散热片、电源引出线,还包括了螺纹安装连接结构和光学扩散面板。单元的电路结构使每个发光二极管(LED)的工作电流等于或低于额定电流值,可直接适应外界电压的变化,保持工作状态稳定;散热片在提供密封结构的同时提供了可靠的散热路径,螺纹安装结构使单元便于安装在结构件上,同时可将LED工作时产生热量传递到安装结构上,使该种单元更易于安装使用,降低了传导热阻,提高了LED的工作可靠性;该种单元对发光二极管和其它易腐蚀电气结构进行用填充材料进行了密封,所有的电气节点避免暴露于空气中,提高了防水和抗腐蚀性能,提高了电路的工作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扩散面板降低和改善了眩光效应,并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和环境适应性能,也使外观更加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单元,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发光二极管、一个电路基板、至少一组恒流驱动器件、一个圆形散热片及至少一对电源引线,其特征在于发光二极管和恒流驱动器件串联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电路基板置于散热片的凹槽内,并具有一个与散热片中心孔配合连接的螺纹套。螺纹套的材料可以为铜、铝、铁及其合金等强度高、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发光二极管与恒流驱动电路可以为一组,也可以为两组以上分布于一个电路基板上,另一组发光二极管同样呈环形分布,两组以上器件的每组的连接关系为并联。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改进型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发光单元,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螺纹套的一端具有凸出的台肩,台肩外圆于散热片中心孔为过盈配合,中心轴线与散热片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的改进型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发光单元,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散热片中心孔具有定位槽,其深度不高于螺纹套台肩的宽度,散热片底部外侧的边缘可以具有倒角斜边和定位槽。
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在装配时,螺纹套的台肩压入中心孔定位槽内,台肩外圆与定位槽的内圆表面形成紧密过盈配合,台肩端面平于或低于散热片内凸台的高度。台肩另一个轴向表面与散热片中心定位槽贴合,使螺纹套轴线保持垂直,从而保障装配位置精度,同时也可以使螺纹套承受安装时的轴向预紧拉力,使散热片与安装表面的贴合紧密,保障安装平整,同时使发光单元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靠向安装基板传导。
在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单元的散热片的外圆侧面、底部,还可以加工有倒角斜边和定位槽,以便于与其他类型的联结结构定位和配合。
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单元电源引线自螺纹套的中心孔引出,在导线和螺纹套的间隙以密封材料填充。电源引线采用绝缘护套线,在螺纹套内还可以具有一个护线圈。
所述的改进型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其特征还在于可以具有一个导光扩散面板。导光扩散面板使用可采用玻璃、树脂等透明材料加工而成,其作用在于与散热片和发光二极管配合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表面,使表面平滑完整,并且自发光二极管侧面射出的光线可直接进入导光板,并在导光板内向各方向传播。
所述的改进型发光二极管发光单元,其特征还在于,导光扩散面板的内表面具有光学扩散结构,其作用在于对进入导光板内的光线进行折射,使折射的光线自导光板正面输出,增加导光板的整体的表面亮度,降低发光二极管的直接输出光与其周围的亮度差,从而达到减轻眩光的目的。部分光线自导光面板的侧面边缘输出,便于与其他结构配合,使光线更加均匀或进一步改善光学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付刚,未经付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90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