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溜冰鞋刹车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18906.9 | 申请日: | 2007-03-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22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王存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存皓 |
| 主分类号: | A63C17/14 | 分类号: | A63C17/14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全文 |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溜冰鞋 刹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溜冰鞋,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溜冰鞋上的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溜冰运动深受青少年的喜爱,目前常见的直线轮式溜冰鞋的刹车装置,均于轮架后端固设一橡胶制的刹车块,使用者穿溜冰鞋滑行而欲刹车停止时,可抬高轮架前端,利用固结于轮架后端的刹车块抵触地面磨擦,从而实现刹车。
此种刹车方式为提高前轮,而以后端滚轮为支点,令刹车块抵于地面磨擦刹定溜冰鞋。刹车块与地面接触时,后端滚轮仍会滚动,刹车距离较长,使得刹车块会在地面拖出一条长长的污痕,清洗不易,而且,刹车块在长期的磨擦过程中,会越磨越薄,若要实现刹车块与地面很好的接触,则需将前端滚轮提得更高,由此危险性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溜冰鞋刹车装置,其可安全刹车且不会在地面造成污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溜冰鞋刹车装置,所述溜冰鞋包括多个滑轮,所述滑轮均安装在轮架上;所述刹车装置包括一与溜冰鞋相连接的刹车支杆;其中,所述刹车支杆二端分别连接一可与地面接触的刹车体及一可抵压磨擦后端滑轮的刹车块,所述刹车体在溜冰鞋滑行时与地面相离。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刹车体为与地面滚动接触的刹车轮。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还包括一与轮架相连接的连接支杆,所述刹车支杆与连接支杆相连接。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刹车支杆由溜冰鞋轮架延伸而成。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刹车支杆通过二摆动支杆与刹车轮相连接,所述刹车轮连在二摆动支杆之间。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刹车支杆的二侧壁下端均设有一通孔,每一摆动支杆上均设有一孔,所述刹车支杆与摆动支杆通过螺钉穿过刹车支杆上的通孔与摆动支杆上的孔连接在一起;所述刹车支杆与摆动支杆之间还连有一使摆动支杆在摆动后可复位的弹簧。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弹簧设在刹车支杆的通孔及摆动支杆与刹车支杆相对应的孔处,所述摆动支杆的一侧设有勾槽,所述弹簧的主体安装在二孔处,所述弹簧向外伸出的勾体插入勾槽内。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的连接支杆上设有孔,所述刹车支杆上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支杆与刹车支杆通过螺钉穿过连接支杆上的孔与刹车支杆上的通孔相连接;所述连接支杆上还设有将连接支杆与滑轮连在一起的孔;刹车支杆与连接支杆之间还连有一使刹车支杆在摆动后可复位的弹簧。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弹簧设在刹车支杆上的孔及所述连接支杆上与刹车支杆上的孔相对应的孔处,所述连接支杆上设有勾槽,所述弹簧的主体安装在安装在二对应孔处,所述弹簧向外伸出的勾体插入勾槽内。
所述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刹车支杆与后端滑轮相邻的一端上对应设有二突梁,所述刹车块上设有二槽,所述突梁插入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溜冰鞋刹车装置通过刹车体与地面接触,刹车支杆受力使刹车块对后端滑轮磨擦施力,实现刹车,刹车时,刹车体与地面接触,与地面接触面积小,不会留下污痕,且刹车体长期与地面接触时,均匀受力,刹车体不会部分变薄,不会造成刹车时危险且能延长刹车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本实用新型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刹车支杆通过摆动支杆与刹车轮相连接,对刹车装置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安装在溜冰鞋上的正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溜冰鞋刹车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溜冰鞋刹车装置1安装在溜冰鞋轮架100后端滑轮101上,所述轮架100上安装有多个滑轮101。
所述刹车装置1包括一刹车支杆10、一刹车轮20及一刹车块30。所述刹车支杆10呈倒“U”形结构,其一端与后端滑轮101相邻,另一端通过二摆动支杆40与刹车轮20相接,所述刹车轮20与地面相邻,且可在地面上滚动。所述刹车支杆10与后端滑轮101相邻的一端与刹车块30相连接,所述刹车块30可抵压在后端滑轮101上,从而使后端滑轮101停止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存皓,未经王存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89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