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网络化模块化电力度量监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7739.6 | 申请日: | 200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59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佟为明;张东中;郑艳明;赵志衡;李中伟;贾彦峰;成鸿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今日电子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C17/00 | 分类号: | G08C17/00;G01R19/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永林 |
地址: | 150090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化 模块化 电力 度量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电力度量监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对电能的消耗尤为突出。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促使人们加紧对新能源的探索与开发,同时对现有能源利用过程中的节能降耗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能源是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而电能为企业能源消耗的主体,其经济高效的使用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无论从保护人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从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等角度考虑,完善企业能源监测系统,实现企业电能消耗的科学准确监测工作是具有突出现实意义的。目前,我国企业能源监控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上的企业电力度量监测装置多为孤立的电力仪表,都存在以下不足:功能单一、装置配置的灵活性、通用性差,使用过程中对其维护升级工作较为不便;小部分装置具有网络通信能力,但网络通信接口单一,通信方式灵活性差,不易实现大范围、跨网络的远程监控及数据共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电力度量监测装置存在功能单一、通用性差、网络通信接口单一的问题,及还存在不能实现大范围、跨网络的远程监控及数据共享的问题,而提出了一种网络化模块化电力度量监测装置。
它包括微控制模块1、电力参数采集模块4、电流互感器组4-1、CAN/DeviceNet通信接口模块5、RS485/Modbus通信接口模块6;
所述微控制模块1由ARM微控制器1-1、E2PROM计量存储器1-2、NAND Flash负载记录存储器1-3、液晶显示电路1-4、键盘电路1-5组成;E2PROM计量存储器1-2的数据地址控制输出输入总线端连接ARM微控制器1-1的第一数据地址控制输出输入总线端,NAND Flash负载记录存储器1-3的数据地址控制输出输入总线端连接ARM微控制器1-1的第二数据地址控制输出输入总线端,液晶显示电路1-4的数据输入端连接ARM微控制器1-1的显示数据输出端,键盘电路1-5的输出端连接ARM微控制器1-1的键盘控制输入端;
所述CAN/DeviceNet通信接口模块5由CAN/DeviceNet通信接口电路5-1、CPLD时序电路5-2组成;CAN/DeviceNet通信接口电路5-1的地址输出输入总线端连接CPLD时序电路5-2的地址输出输入总线端;
电力参数采集模块4的四个三相四线制电源电压检测输入端分别连接被测三相四线制电源的a相、b相、c相、N线,被测三相四线制电源的a相、b相、c相分别与电流互感器组4-1互感连接,电流互感器组4-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电力参数采集模块4的电流检测输入端,电力参数采集模块4的电流、电压数据/控制信号输出输入端连接ARM微控制器1-1的电流、电压数据/控制信号输出输入端,CAN/DeviceNet通信接口电路5-1的数据输出输入总线端、CPLD时序电路5-2的地址输出输入总线端连接ARM微控制器1-1的CAN/DeviceNet通信数据/地址输出输入总线端,RS485/Modbus通信接口模块6的数据输出输入端连接ARM微控制器1-1的RS485/Modbus通信数据输出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能实时度量检测显示三相四相制电源的用电电量、各相电压、各相电流,并能通过其自身的多种网络接口传输到控制中心,能实现大范围、跨网络的远程监控及数据共享。它还具有模块化结构易于安装应用、度量准确、维护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由微控制模块1、电力参数采集模块4、电流互感器组4-1、CAN/DeviceNet通信接口模块5、RS485/Modbus通信接口模块6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今日电子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今日电子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77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