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热蒸汽驱动的采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6468.2 | 申请日: | 200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70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龚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龚智勇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 |
代理公司: | 大庆市远东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洪发 |
地址: | 163000黑龙江省大庆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热 蒸汽 驱动 采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采油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地热蒸汽驱动的采油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油井采油抽油机是由电机通过摇臂连杆带动杠杆往复牵拉抽油杆构成,俗称磕头机。该设备在采油领域应用广泛、技术成熟,长期以来其结构原理基本没有改变。这与目前机电技术已相对发展,普遍采用新的高科技技术的今天已不相适应,其不足之处已逐渐显现,如现有的机械设备十分庞大、造价高、故障率高、能耗大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地热蒸汽驱动的采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地热蒸汽驱动的采油装置:在井筒的下部的油管的下端连接泵体,在泵体的下端口有封隔器将井筒的底部隔为蒸汽发生段,在泵体内的上部同轴线固定了抽油缸,在抽油缸的下端连接了驱动缸。活塞杆轴向贯穿了驱动缸和抽油缸,活塞杆上分别设有驱动活塞片和抽油活塞片,抽油缸内的活塞杆为筒状、筒壁上有进油孔、筒上端设有单向出口阀,在抽油缸的上口设有出口单向阀,在抽油缸的底部设有贯穿抽油缸和泵体管壁的进油槽道,在槽道中设有进油单向阀。从驱动缸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引出管路连接至换向阀,换向阀的出口管引向上部连接至绕于油管上的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回水管引入蒸汽发生段,蒸汽发生段内设有吸收地热的蒸汽热管,蒸汽导管穿过封隔器连接至换向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的驱动缸由一段缸或多段缸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的改进,其中抽油缸由一段缸或多段缸构成。
下面对该发明的部分构件进行详细说明:
1、换热盘管给做完功的乙醚蒸汽散热,使其温度降低冷凝并形成乙醚液体,以便再泵入井底蒸汽热管循环利用。其中,换热盘管散热温度为常温20度左右,可埋入地表。
2、泵体泵筒内孔采用渗碳淬火和镀铬两种表面硬化工艺,柱塞表面采用热喷焊工艺。它能适应长冲程、高光杆速度和深抽的需要,具有泵效高、排量大、耐磨损、耐腐蚀、检泵周期长、维修方便等优点。
3、驱动活塞片和抽油活塞片具有耐油、耐温、耐磨,特别适合于长时间处于动态状态的环境,利用液体压力使活塞实现自我补偿功能,以保证不漏油。
本实用新型的地热蒸汽驱动采油装置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机械性能可靠、故障率低,具有节能、安全、高效、高产稳产油、低成本等优点。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地热蒸汽驱动的采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地热蒸汽驱动的采油装置是在井筒1的下部的油管2的下端连接泵体3,在泵体3的下端口有封隔器4将井筒1的底部隔为蒸汽发生段5,在泵体3内的上部同轴线固定了抽油缸6,在抽油缸6的下端连接了三段驱动缸7。活塞杆8轴向贯穿了驱动缸7和抽油缸6,活塞杆8上分别设有驱动活塞片9和抽油活塞片10,抽油缸6内的活塞杆8为筒状、筒壁上有进油孔11、筒上端设有单向出口阀12,在抽油缸6的上口设有出口单向阀13,在抽油缸6的底部设有贯穿抽油缸6和泵体3管壁的进油槽道14,在槽道14中设有进油单向阀15。从驱动缸7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引出管路16、17均分别连接至换向阀18,换向阀18的出口管19引向上部连接至绕于油管2上的换热盘管20。换热盘管20的回水管21引入蒸汽发生段5,蒸汽发生段5内设有吸收地热的蒸汽热管22,蒸汽导管23穿过封隔器4连接至换向阀18。
本发明的地热能采油发电装置,替代了原有的摇臂连杆往复抽油机,取消了游梁式抽油机、电机、抽油杆及加热电缆。它由设于地表的换热盘管20提供乙醚介质,经回水管21套管空间传到井下连接到蒸汽热管22,蒸汽热管22通过出口管19把乙醚蒸汽注入多级驱动缸7中进行作功,多级驱动缸通过活塞杆8带动抽油活塞片10做往复运动,实现采油。本发明的地热能采油发电装置所有油井都可配套使用,可实现任何油井的采油,该发明从设备上和方法上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设于地面的摇臂连杆往复抽油机(磕头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龚智勇,未经龚智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64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