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颗粒状物料烘干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5763.6 | 申请日: | 200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48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周晨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晨曦 |
主分类号: | F26B9/06 | 分类号: | F26B9/06;F26B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黑龙江省哈尔***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颗粒状 物料 烘干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热空气烘干颗粒状物料的装置,尤其是用空气压缩机使热空气和臭氧连续穿过颗粒状物料之间的微小间隙,从而实现烘干和净化的多功能颗粒状物料烘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颗粒状物料烘干器都是由壳体、保温层、烘干室、进料口、出料口、排气口和加热器组成。烘干室均为金属制作;加热器有电炉、电灯、电暖器、太阳能、电磁波、微波、红外线热辐射和燃料炉等。为使烘干均匀,避免因局部加热时间过长、温度过高而使被烘干物料局部过热,影响烘干质量,有的烘干器采用了转动烘干室、设置链道、滑道等使被烘干物料边移动边烘干的方法;还有的烘干器设置了空气压缩机,采用了将热风连续穿过颗粒状物料之间的微小间隙,从而实现均匀烘干的方法。但是,这些烘干器都不能使颗粒状物料上的生物和化学有害物质被净化。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烘干器不能使颗粒状物料上的生物和化学有害物质被净化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颗粒状物料烘干器,该烘干器设置有臭氧发生器,可以通过空气压缩机将臭氧混在被加热的空气或常温空气中连续穿过被烘干颗粒状物料之间的微小间隙,从而使被烘干物料上的生物和化学有害物质被净化。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烘干器设有壳体和保温层、烘干室壁、烘干室、排气口、入料口、出料口、空气压缩机、臭氧发生器、空气加热器和耐热承重网;排气口也是入料口,设在烘干室顶部;耐热承重网设置在烘干室底部并与烘干室底部留有一定间隙;空气加热器的空气出口通向耐热承重网下;空气压缩机的送气口安装在空气加热器的入气口上;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出口设置在空气压缩机的入气口;臭氧可以被空气压缩机送经空气加热器与热空气混合使用,也可以关闭空气加热器的热源与未经加热的常温空气混合使用;烘干室内除排气口和烘干室底部的耐热承重网网眼外,其它部件均采用密封结构;被烘干物料投入烘干室后堆放在耐热承重网上,网眼小于被烘干物料,以防物料漏出烘干室外;由于堆放在烘干室耐热承重网上的所有颗粒状物料之间会自然形成可透气的微小间隙,启动臭氧发生器、空气压缩机和空气加热器热源时,不仅空气会被强制送经空气加热器加热后穿过耐热承重网网眼和颗粒状物料之间的微小间隙再从排气口排出,起到均匀烘干颗粒状物料的作用,臭氧也可以被送经这些微小间隙,均匀净化颗粒状物料上的有害物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烘干器有净化被烘干物料上的生物和化学有害物质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臭氧发生器的臭氧出口,2.臭氧发生器,3.空气压缩机的入气口,4.空气压缩机,5.空气压缩机的送气口,6.空气加热器的空气入口,7.空气加热器,8.空气加热器的空气出口,9.壳体和保温层,10.烘干室壁,11.烘干室,12.烘干室排气和入料口,13.出料口,14.出料口门,15.出料口门密封垫,16.耐热承重网,17.耐热承重网网眼。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烘干室壁(10)和出料口门(14)为密封结构,烘干室排气和入料口(12)通过烘干室(11)、耐热承重网网眼(17)、空气加热器(7)和空气压缩机(4)与烘干器外部的空气相通;将颗粒状物料从排气和入料口(12)投入烘干室(11)后,堆积在耐热承重网(16)上,启动臭氧发生器(2)、空气加热器(7)的热源和空气压缩机(4),空气和臭氧会不断被送经空气加热器的空气入口(6)、空气加热器(7)、再通过耐热承重网网眼(17)、颗粒状物料之间的微小间隙和烘干室的排气和入料口(12)被排出烘干器外,持续一段时间后,不仅颗粒状物料会被均匀烘干,被烘干物料上的生物和化学有害物质也会被臭氧均匀净化;也可以在实施烘干前或烘干后,单独启动臭氧发生器(2)和空气压缩机(4),将臭氧混入常温空气净化被烘干物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晨曦,未经周晨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57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