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承座与端板铆接工装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11664.0 | 申请日: | 200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37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乐为民;章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晓华 |
主分类号: | H02K15/14 | 分类号: | H02K1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1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铆接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座与端板铆接工装,属于电机生产工装的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为实现电机轴在端板上的旋转支承,需要在端板上安装轴承,而轴承的轴向长度往往大于端板的厚度,因此,为了能将能将轴承稳固地安装在端板上,常需要在端板的轴承孔内设置轴承座。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手工将轴承座铆接在端板上,这种加工方式效率较低且产品质量一致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效率较高,铆接质量较好,能提高轴承座与端板铆接质量的一致性的轴承座与端板铆接工装,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手工将轴承座铆接在端板上存在的效率较低且产品质量一致性较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下铆刀,所述下铆刀上端设有同轴的环形下刀刃和芯棒,下铆刀上方设有上铆刀,上铆刀下端设有同轴的环形上刀刃和芯棒孔,所述芯棒孔与芯棒同轴。其中,下铆刀上的芯棒与上铆刀上的芯棒孔配合,可保证轴承座与端板上的轴承孔之间的同轴度,从而保证轴承座与端板之间的铆接质量。铆接时,先将端板置于下铆刀之上,再将轴承座置于端板的轴承孔内,再启动压机驱动上铆刀下移,下铆刀上的芯棒首先与上铆刀上的芯棒孔配合,起到导向的作用,上铆刀继续下行,上铆刀下端的环形上刀刃作用在轴承座上端边缘,将轴承座上端边缘往外铆开与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下铆刀的上端的环形下刀刃与轴承座的下端接触,将轴承座的下端边缘铆开与端板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实现了轴承座在轴承孔内的轴向定位,以便于轴承在端板上的安装,以提高生产效率及轴承座与端板之间铆接质量的一致性。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下刀刃和环形上刀刃呈间隔环形结构。其中,下环形刀刃和上环形刀刃采用间隔的环形结构,可使轴承座的上下端边缘部分铆开,而无须将轴承座上下端边缘全部铆开,减小了铆开的尺寸,从而保证了轴承座受力过大而被挤压破坏。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下端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圆周上设有至少两个缺口。其中,底座上的缺口可便于底座与压机连接头之间的连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效率较高,铆接质量较好,能提高轴承座与端板铆接质量的一致性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上铆刀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下铆刀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底座1下端设有环形凸台11,环形凸台11圆周上设有两个缺口111。底座1上设有下铆刀2,下铆刀2上端设有同轴的和芯棒3,环形下刀刃21呈间隔环形结构,下铆刀2上方设有上铆刀4,上铆刀4下端设有同轴的环形上刀刃41和芯棒孔5,环形上刀刃41呈间隔环形结构,芯棒孔5与芯棒3同轴。
铆接时,如图1所示,先将端板6置于下铆刀2之上,再将轴承座7置于端板6的轴承孔内,再启动压机驱动上铆刀4下移,下铆刀2上的芯棒3首先与上铆刀4上的芯棒孔5配合,起到导向的作用,上铆刀4继续下行,上铆刀4下端的环形上刀刃41作用在轴承座7上端边缘,将轴承座7上端边缘往外铆开与端板的上表面接触,而下铆刀2的上端的环形下刀刃21与轴承座的下端接触,将轴承座的下端边缘铆开与端板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实现了轴承座7在端板6轴承孔内的轴向定位,以便于轴承在端板上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晓华,未经许晓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116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渐亮渐暗灯
- 下一篇:变压器的电弧隔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