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茶水冲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9850.0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99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景昱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三A集团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14 | 分类号: | A47J31/1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一平 |
地址: | 31532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水 冲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料制备装置,具体而言是涉及茶水冲泡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茶水冲泡非常讲究且麻烦,不同种类的茶叶需采用不同的茶叶热水比例、不同温度的热水及不同的浸泡时间等等,不一而足。但是,现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冲泡一杯令人满意的茶,因而迫切希望能有可自动冲泡茶水的装置问世,并且该装置冲泡出来的茶水具有令人满意的质量。
目前,最常见的饮料制备装置是咖啡机,其结构种类非常繁多,但由于茶叶和咖啡的特性差异甚大,咖啡机很难直接用于冲泡茶水,即使可以用于泡茶,其泡出来的茶的质量也难以令人满意。另外,也有关于茶水冲泡装置方面的专利公开,如中国专利CN96230856.0公开的“自动冲泡器”、CN03207301.0公开的“饮料调制机”、CN02230767.2公开的“电动沏泡饮料制造装置”、CN95224012.2公开的“茶叶自动冲泡装置”、CN200620080827.9公开的“一种热饮式饮品的冲泡装置”、CN96241269.4公开的“茶水机”等。这些公开的茶水冲泡装置中,前三项采用的是虹吸式咖啡机的结构,即利用热水沸腾后的蒸汽压力将热水压入冲泡容器对茶叶进行冲泡,过滤后再吸回原容器,其可以自动冲泡茶水,但其热水的温度和冲泡的时间显然不可以根据茶叶的种类而加以控制和调整,因而难以冲泡出质量令人满意的茶来。CN95224012.2公开的“茶叶自动冲泡装置”则存在如下不足:其一,其用于泡茶的热水温度不可调,因而不能针对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不同种类茶叶分别提供合适温度的热水。其二,开水桶中贮存的热水需水泵泵往茶壶,因而如果采用手动启闭水泵开关方式的话,则热水的量不好控制,且无法实现自动,而如果采用程序控制电路,则因为不同的茶以及泡头茶和二道茶等所需的热水量不同,故其适应性成问题,且水泵的采用将明显增加机器的成本。其三,茶壶中茶泡好后需手动或启动倾倒机构倒出,采用手动控制,显然难以实现自动泡茶,而采用自动倾倒机构,则因接茶的茶杯需人工放置,而可能出现忘记接茶甚至被烫等危险。其四,泡茶通常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而该专利的加热桶及开水桶的容量均远大于茶壶容量,这就可能造成用于冲泡茶叶的热水为多次煮沸的热水或者是上次泡茶后剩下的水,因而影响水质。当然,也可以采用在每次泡茶完毕后即放空加热桶及开水桶的做法,但这样一来,则增加了使用的麻烦程度。CN200620080827.9公开的“一种热饮式饮品的冲泡装置”则结构过于复杂,不便加工,而且同样存在热水温度不可调的不足;另外,由于其煮水容器的容量远大于冲泡容器的容量,因而在煮水容器与冲泡容器之间设置了出水量调节阀,故同样存在水质、不便于控制加入冲泡容器中的热水量及使用麻烦的问题;再者,其茶叶冲泡的时间不可以根据茶叶的不同种类而加以调节。CN96241269.4公开的“茶水机”也存在CN200620080827.9类似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冲泡出来的茶水具有令人满意的质量的茶水冲泡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茶水冲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本体,本体上设有煮水容器架、冲泡容器支撑架及底座,煮水容器架上设有煮水容器,冲泡容器支撑架上搁置有茶叶冲泡容器,底座上搁置有茶水承接容器,且煮水容器、冲泡容器及承接容器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煮水容器底部设有出水阀,冲泡容器的顶部设有相应的进水口且该进水口位于出水阀的正下方,以便从出水阀流出的热水直接从该进水口流入冲泡容器内;冲泡容器的底部设有茶水阀,承接容器的顶部设有相应的茶水进口且该茶水进口位于茶水阀的正下方,以便从茶水阀流出的茶水直接从该茶水进口流入承接容器内;煮水容器底部设有受温度控制装置控制的电加热装置,并且冲泡容器的容量足以容纳煮水容器内的全部水,承接容器的容量则足以容纳冲泡容器内的全部茶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三A集团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三A集团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98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人眼的拍照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