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型螺旋双折边咬合罐体强度加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9453.3 | 申请日: | 200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29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蔡昌达;蔡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90/02 | 分类号: | B65D90/02;B23P2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俞润体 |
地址: | 31002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螺旋 双折边 咬合 强度 加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螺旋双折边咬合罐体强度加强装置,适用直径15m以上、高度16m以上、容积3000m3以上,或直径30m以上、高度6m以上、容积6000m3以上的罐体。
背景技术
螺旋双折边咬合技术是利用金属塑性加工中的加工硬化原理和薄壳结构原理,通过专门的技术和设备将2.0~4.3mm厚的钢板(或高强度镀锌钢板),采用“螺旋、双折边、咬口”工艺建造罐体。采用该种技术建造的罐体具有相当大的环向受拉强度,能承受罐体内部液体产生的环向拉力。而且,该种技术具有施工周期短、造价相对较低、质量较好等优点。受咬合工艺限制,目前建造螺旋双折边咬合罐体采用的钢板卷制最厚不能超过4.3mm,因而罐体最大容积也只能做到6000m3左右。当罐体高径比超过1时,容积最大只能做到3000m3。当超过上述容积时,由于承受压力较大,双折边咬合筋会变形,下部罐壁会出现鼓胀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技术手段对现工艺建造的大型螺旋双折边咬合罐体强度进行局部加强,阻止和减少下部罐壁和咬合筋的鼓胀变形。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罐外侧加强或罐内侧加强两种方式对螺旋双折边咬合罐体进行强度加强。
本实用新型的大型螺旋双折边咬合罐体强度加强装置,一个带螺旋双折边咬合筋的罐体,其特征在于在罐体内或外有若干竖向型钢,竖向型钢上连接有若干卡箍与横向双折边咬合筋固定,或竖向型钢与罐内壁等间隔焊接。
加强装置可以有多种方案。
优选之一,在所述罐体中下部双折边咬合筋之间的罐壁上螺旋地绕设有加强带,加强带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同一根竖向型钢上;所述的竖向型钢的一个边与横向双折边咬合筋紧靠。其中加强带两端各有固定块,其上有螺栓顶卡在同一根竖向型钢上。
优选所述的加强带宽30~80mm,厚2~3mm,绕设高度离罐底1~3m。
由于加强带因自身的环向拉力会紧绕在罐壁外侧,从而有效地阻止了双折边咬合筋之间罐壁的膨出,使整个罐体的承压能力和稳定性得到增强。
优选之二,所述的罐体周围环布有若干竖向型钢并与双折边咬合筋紧靠,每根竖向型钢上连接有若干卡箍与双折边咬合筋固定。优选在竖向型钢上设有V形拉筋V形拉筋。
由于双折边咬合筋既受到竖向型钢的紧靠,又被竖向型钢上的卡箍固定,牢牢地定位在竖向型钢上,受力效果相当好,有效阻止了双折边咬合筋松动变形。如果在竖向型钢上再斜拉V形拉筋,则阻止形变效果更好。
优选之三,若干根竖向型钢环布并紧贴于罐体内壁,型钢两边都有焊接点,焊接点位于两圈双折边咬合筋之间。优选两根竖向型钢之间的间距为0.5~3m。
纵向的型钢支撑和横向的双折边咬合筋形成网格结构,这种网格结构增强了罐体下部的承压能力和稳定性。
作为优选,竖向型钢是槽钢或角钢,角钢(或槽钢)的一(或两)条边用来与双折边咬合筋紧靠,最简单而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螺旋双折边咬合罐体的下部强度得到加强,从而罐体整体承压能力和稳定性得以提高。使建造直径15~50m,容积4000~10000m3的单个罐体成为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加强装置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加强带的固定及连接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加强带两端的固定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加强装置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型钢和卡箍的固定及连接放大示意图;
图6是罐内加强装置示意图。其中:
1-罐体; 2-双折边咬合筋;3-加强带;
4-卡箍; 5-竖向型钢; 6-固定螺栓;
7-固定块;8-螺栓; 9-拉筋;
10-焊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螺旋绕设加强带的加强装置。
一般罐体上部由于所受的压力较小,依靠原有钢板就能够满足强度要求。所以,加强带3一般设在罐体下部,加强区域离罐底为1~3m。现有技术中双折边咬合筋2之间的距离为0.365m,故加强带3一般围绕罐体缠绕3~9圈。
本例螺旋双折边罐体1设计有1根槽钢5,槽钢上有6个卡箍4(市售产品),见图1、图2。安装步骤如下:
1)罐体外预先固定一根竖向槽钢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94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用手具
- 下一篇:一种输送机传送带限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