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甘蔗联合收割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9259.5 | 申请日: | 200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57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应普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应普法 |
主分类号: | A01D45/10 | 分类号: | A01D45/10;A01D57/2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70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蔗 联合收割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甘蔗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目前,从国内外现有的甘蔗收割机类型来看,有整杆式的,有切段式的,有分段式(收割机与剥叶机分段)的。其中,整杆式的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但其虽有报道却未见有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新式甘蔗联合收割机。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的机头设有割台机构和设于机头前端上方的割梢机构;自割台机构之后的收割机底部开始向后并逐渐向上依次设有强制输送轮组、组合打尾剥叶机构,组合输送把正机构、输送带组合机构,组合输送轮;所述收割机设有行走机构和给收割机提供动力的发动机。由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功能强大,能实现自动收割甘蔗并对甘蔗割梢断尾剥叶,提高收割甘蔗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实施例的整机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割台机构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强制输送轮组的放大图。
图4为打尾剥叶机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打尾剥叶机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行走机构放大图。
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割梢机构示意图。
图8为表面分布有截面形状为V形的环形凹槽的柔性输送轮的主视图。
图9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10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它的机头设有割台机构100和设于机头前端上方的割梢机构900;自割台机构之后的收割机底部开始向后并逐渐向上依次设有强制输送轮组200、组合打尾剥叶机构300,组合输送把正机构500、输送带组合机构600,组合输送轮800;所述收割机设有行走机构400和给收割机提供动力的发动机410。
参照附图1和2。割台机构100主要由,割台架101、仿形轮102、割刀机构103、疏导扒近机构104、转动铰链105等组成。101割台架主要用来安装固仿形轮102、割刀机构103、疏导扒近机构104、转动铰链105等,并起到把甘蔗作用使作业能更有效地完成。转动铰链105安装在割台架101后外两侧,起到使割台架101与收割机机架由铰链的形式连接,使割台架101能成一定的角度上下浮动。仿形轮102左右对称分别固定在割台架101两侧,使割台架101能随着地形高底变化而自动调整其高度。割刀机构103安装固定在割台架101后内侧底部,由一对左右对称组合而成,能入土20mm左右将甘蔗根部割断。疏导扒近机构104固定在101割台架后内侧底部,其主要作用将割倒后不规则的甘蔗有序地排列同时将甘蔗扒进使下一工序能更有效地进行。割台机构100机构的动力可通过链条和齿轮传动,从发动机组传递而来。
参照附图1、3和8。强制输送轮组200共设两组,每组为成对设置的表面分布有轴向条状柔性凸起的输送轮201及表面分布有截面形状为V形的环形凹槽2020的柔性输送轮202,输送轮201在上,柔性输送轮202在下。它使进入 收割机作业的甘蔗能受到柔性输送轮202的强制作用有序排列地进入下道作业工序。所述轴向条状柔性凸起可由橡胶管2010构成。柔性输送轮202可为橡胶轮。输送轮201和柔性输送轮202通过链条传动。
参照附图1和4。组合打尾剥叶机构300可以采用以下结构:自前至后依次包括一对剥叶轮301、一对强制输送轮组、一对甘蔗断尾轮组;所述强制输送轮组包括成对设置的表面分布有轴向条状柔性凸起的输送轮302及表面分布有截面形状为V形的环形凹槽的柔性输送轮303,输送轮302在上,柔性输送轮303在下;所述甘蔗断尾轮组包括一只在上的剥叶轮304及一只在下的表面分布有轴向条状柔性凸起的输送轮305。所述的表面分布有轴向条状柔性凸起的输送轮及表面分布有截面形状为V形的环形凹槽的柔性输送轮可以分别采用输送轮201和柔性输送轮202的结构。剥叶轮的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轴向和周向对齐排列的指状凸起3010。所述各轮通过链条传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应普法,未经应普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92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绝缘子的端部附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课堂桌及其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