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设备传动轴用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8776.0 | 申请日: | 2007-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79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辉;郑欣荣;单晓杭;赵国军;樊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J15/43 | 分类号: | F16J15/43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王利强 |
地址: | 310014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设备 传动轴 流体 密封 传动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构件中的磁性流体密封构件,尤其是一种真空设备传动轴用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
(二)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检测在真空超低温环境下仪器或设备的运行参数,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仪器或设备与测试系统一起放入带热沉的真空罐内,在真空超低温环境下直接进行测试;另一种是将被测仪器或设备放入真空罐内,动力设备及传感器放在罐外,通过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将两者连接起来,由罐外的动力设备通过磁流体密封传动轴将动力传入罐内的真空超低温环境下的被测仪器或设备,传感器则布置在罐外的传动轴上,实现各参数的检测,后一种方法为本领域经常采用的方法。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一种方法,由于动力、传感器、被测仪器设备均在罐内,连接紧凑,附加摩擦损失小,故误差小、精度高,但缺点是传感器及动力设备和减速装置均在真空超低温环境下工作,对传感器及动力设备和减速装置要求大大提高,从而造成成本大幅度上升,更麻烦的是传感器及动力设备可靠性下降,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且测试过程中人工很难干预。后一种方法虽然把传感器、动力设备及减速装置均移出罐外,在常温常压下工作,优点是传感器、动力设备及减速装置可采用满足精度的普通传感器、动力设备及减速装置,大大降低了成本,但由于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本身摩擦阻力大,而且不稳定,因此大大影响检测精度,使检测结果达不到所需的精度要求。
(三)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的在传感器位于真空罐外工作,采用普通传感器,检测不稳定、可靠性差、检测精度低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普通传感器、检测稳定、可靠性好、检测精度高的真空设备传动轴用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真空设备传动轴用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包括机壳、传动轴,所述传动轴通过两个轴承与机壳连接,所述机壳内安装磁芯组件,所述磁芯组件套装在传动轴上,所述机壳右端安装端盖,所述传动轴包括穿过真空罐并与被测仪器设备输入轴连接的左端、与动力设备、减速装置输出轴连接的右端,在所述传动轴位于真空罐内罐壳体与热沉间的轴段上设有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的传动轴内部设有通孔,在传感器与通孔之间传动轴开有穿线孔,所述传感器的信号端连接导线,所述导线穿过所述穿线孔、通孔,所述通孔右端设有封装块。
再进一步,所述传动轴右端设有由绝缘层隔开的滑环,所述的导线连接滑环。滑环上连接碳刷,适用于旋转式磁流体密封传动场合。
更进一步,所述传感器上带有用以将检测信号发出的无线发射器。
在传动轴的右端布置用以检测摩擦损失的附加传感器。能够对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的摩擦损失进行检测,便于控制。
所述磁芯组件包括环形磁极、永久磁铁,永久磁铁位于两块环形磁铁之间,环形磁极的内表面上设有极齿凹槽,在极齿凹槽与传动轴的微小间隙间设有密封用磁性流体。
机壳与环形磁极之间设有第一O形密封圈,在机壳的左端面安装用以与真空罐密封的第二O形密封圈,机壳内的两个轴承与环形磁极间安装有隔磁套,机壳上设有磁性流体灌装孔,灌装孔内安装密封螺钉。
所述传感器为用以检测的扭矩传感器或力传感器。也可以采用其他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为:超低温真空罐内在罐壳体与热沉间有一接近常温的隔层,即常温真空区,热沉内是超低温区,即真空超低温区。所以本实用新型真空设备传动轴用带传感器的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是利用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实现常压与真空环境间动力的传输,将传感器设置在罐壳体与热沉间常温真空区的轴段上,而将动力设备及减速装置布置在罐外,将被测仪器或设备布置在热沉内的真空超低温区内,罐内传感器由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的轴内通孔内的导线与罐外的控制系统连接,能够接收传感器信息并根据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控制。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旋转式磁流体密封装置;如把碳刷27安装在与传动轴2同步往复运动的装置上,也适用于往复式磁流体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也适用于传感器与磁流体密封传动装置分离的场合;同样适用于传感器为无线传感器的磁流体密封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8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光式太阳能集热器
- 下一篇:户外便携式伞型燃气取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