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型转子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7722.2 | 申请日: | 200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88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兆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兆国 |
主分类号: | H02K23/00 | 分类号: | H02K23/00;H02K23/26;H02K3/32;H02K13/0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凤钦 |
地址: | 315558浙江省奉化市西坞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机内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型转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转子一般包括设置于转子中间的转杆、由绕组线组成的线圈、铁芯及换向器竖片,铁芯围绕转杆且与前述线圈绝缘设置,换向器竖片环状布置于转杆一端,并与所述线圈前端的绕组线相焊接而形成环状连接面。装有此种转子在运行过程中,换向器竖片与绕组线的焊接点在高速旋转受离心力的作用容易断开,需要维修,导致电机运行受影响。还有,电动机在修理或更换电动机内部组件时,需要打开机盖,由于绕组线与换向器竖片的连接面没有设保护措施,完全暴露于外界中,工人操作过程中容易损坏绕组线与换向器竖片的连接点,从而影响电动机运行,如果及时修复又要耗费人力。
为此,有人采用在换向器竖片与绕组线相焊接而形成环状连接面上缠绕无纬带,来加强焊接点,但是存在如下不足:首先,缠绕必须很紧,费力麻烦;其次,无纬带缠绕本身不是很牢固;最后,高速旋转情况下,无纬带本身固化不彻底,与绕组线结合不紧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能很好地保证换向器竖片与绕组线焊接点不受损的改进型转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改进型转子,包括转杆,设置于转子中间;
线圈,由绕组线组成;
铁芯,围绕转杆且与前述线圈绝缘设置;以及
换向器竖片,环状布置于转杆一端,并与所述线圈前端的绕组线相焊接而形成环状连接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面外侧紧贴有一绝缘保护环。
所述线圈的后端绕组线外侧还紧贴有一绝缘环,保护了线圈,免于被损坏。
所述的绝缘保护环外壁可以是为光滑平面,也可以是光滑弧形面。
所述的绝缘保护环其内径优选为40~100mm,径向厚度优选为1~2mm,纵向厚度优选为3~9mm,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大小和厚度。
所述的绝缘环外壁可以为光滑平面,也可以为光滑弧形面。
所述的绝缘环其内径优选为40~100mm,径向厚度优选为1~2mm,纵向厚度优选为3~9mm,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大小和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绝缘保护环的设置于绕组线与换向器竖片的连接面上结构简单、安装快捷,并不需要固化,且在高温高速条件下运行也能保证两者的连接性,减少了被损坏的可能,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结合更加紧密;绝缘环的设置同样保护了线圈,免于被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绝缘保护环安装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绝缘保护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绝缘保护环和绝缘环安装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绝缘保护环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图1和图2构成本实施例。
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的改进型转子,包括设置于转子中间的转杆4、由绕组线组成的线圈3、铁芯2及换向器竖片5,铁芯2围绕转杆4且与线圈3绝缘设置。
参考图2,换向器竖片5环状布置于转杆4一端,并与线圈3前端的绕组线相焊接而形成环状连接面7,连接面7外侧紧贴有一绝缘保护环1,该绝缘保护环1外壁为光滑平面。
参考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的绝缘保护环1其内径R为50mm,径向厚度h为1.5mm,纵向厚度H为6mm。内径主要根据连接面7的大小设置,一般选择内径R为40~100mm,径向厚度h可以选择为1~1.5mm为佳,纵向厚度也根据连接面7的纵向厚度选择,一般H为3~9mm。
本实施例中绝缘保护环1可以由树脂制作,其制作工艺可参考换向器内加强环的制作工艺。
实施例2,参考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的改进型转子,线圈3的后端绕组线外侧还设有一绝缘环11,该绝缘环11的大小也可根据线圈3绕组线的外径大小设置,绝缘环11外壁为光滑平面,也可以设置为光滑弧形面,绝缘环11的制作工艺可参考绝缘保护环1的制作工艺。
参考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的绝缘保护环1外壁为光滑弧形面。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兆国,未经陈兆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77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