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粉笔板擦的除灰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7352.2 | 申请日: | 200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30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任维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维挺 |
主分类号: | B08B1/00 | 分类号: | B08B1/00;B08B15/04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470浙江省余姚***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粉笔板擦的除灰器,适用于清除板擦表面所带的粉笔灰。
背景技术
在日常教学中,粉笔是一种较常用的书写工具,它因具备易写易擦及成本极低的优势,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粉笔顾名思义,是一种用粉制做而成的笔,其书写后必定会还原成粉灰,所以在擦洗时,板擦表面必定会带有粉灰,板擦表面的粉灰积累到一定程度,必须要进行清除,但是如何能避免在清除过程中的粉灰满天扬的问题,已成关注。目前一般较常用的清除方法,是用力撞击板擦,采用振动方式迫使粉灰脱落,此此方法易造成板擦的损坏,使用一段时间后,板擦的硬表面存有许多凹槽,这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而且清灰效果不理想,需要经反复敲打才能将粉灰脱落;在清除过程中,粉灰飞扬,这些微小颗粒极易被教师或前排学生所吸入,造成对人身健康的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清除效果理想、具有储灰盒、使用方便及保证无粉灰飞扬的粉笔板擦的除灰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粉笔板擦的除灰器,包括上部敞口的密封储灰盒,储灰盒内侧面上部制有两根平行的轨道,储灰盒右端面制有拉柄孔,储灰盒上敞口配设一盒盖,该盒盖中间位置制有能与板擦相嵌入的窗口;该盒盖下平面紧贴有刮擦块,该刮擦块与轨道相滑移配合,刮擦块制有拉柄与拉柄孔相穿通。
优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刮擦块上部制有至少三条尖面朝上的三角柱,该三角柱中间下平面与拉柄相固定,该三角柱两侧下平面与轨道上平面相接触,拉柄伸出储灰盒外端旋接一拉环。
上述的盒盖为透明树脂,或为玻璃;盒盖与储灰盒相粘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储灰盒内侧面上部制有两根平行的轨道,储灰盒右端面制有拉柄孔,储灰盒上敞口配设一盒盖,该盒盖中间位置制有能与板擦相嵌入的窗口;该盒盖下平面紧贴有刮擦块,该刮擦块与轨道相滑移配合,刮擦块制有拉柄与拉柄孔相穿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内置式的三角柱作为清除工具,将三角的锋利边与板擦的一下表面相刮磨,其清除效果理想;在三角柱下腔具有较大空间,所清除的粉灰直接掉入盒底,具有储灰功能;该方案在盒体右端伸出有拉手柄,方便使用,只要拉动刮擦块即可达到清除目的;密封式操作,保证了无粉灰飞扬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图1俯视的纵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见图1和图2所示。图标号说明:储灰盒1,拉柄孔11,盒盖2,窗口21,轨道3,刮擦块4,拉柄41,三角柱42,拉环43。
一种粉笔板擦的除灰器,包括一个密封储灰盒1,其上部敞口,在该储灰盒1内侧面上部制有两根平行的轨道3,右端面制有拉柄孔11,同时在盒体的上敞口配设一盒盖2,一般采用粘接方式,其盖体一般为透明树脂,或为玻璃;在盒盖2中间位置制一窗口21,该窗口能保证板擦相的嵌入,板擦只有嵌入才能实现其下面与三角柱的相刮擦,最终达到粉灰清除的目的。
盒盖2下平面紧贴滑配有刮擦块4,刮擦块4上部制有至少三条三角柱42,其尖面朝上,该三角柱42中间下平面与拉柄41相固定,该三角柱42两侧下平面与轨道3上平面相接触,拉柄41伸出储灰盒1外端旋接一拉环43,便于操作;该刮擦块4与轨道3相滑移配合,刮擦块4制有拉柄41与拉柄孔11相穿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采用内置式的三角柱作为清除工具,将三角的锋利边与板擦的一下表面相刮磨,其清除效果理想;在三角柱下腔具有较大空间,所清除的粉灰直接掉入盒底,具有储灰功能;该方案在盒体右端伸出有拉手柄,方便使用,只要拉动刮擦块即可达到清除目的;密封式操作,保证了无粉灰飞扬现象的发生。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维挺,未经任维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73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