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换挡离合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06307.5 | 申请日: | 2007-0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78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 发明(设计)人: | 刘硕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硕毅 |
| 主分类号: | F16D23/12 | 分类号: | F16D23/12;F16H6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挡 离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各类机械变速系统的变速操作机构,尤其是在齿轮变速传动的机构,需要改变传动速比或动力的接合与分离的操作系统中。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机械换挡离合器一般是通过移动啮合元件来实现。比如齿轮传动,要改变速比,就通过轴向移动齿轮,以达到不同对齿轮啮合来得到不同速比,或者将啮合的齿轮分开以实现动力的分离,或者是将分开的齿轮通过移动实现啮合以实现动力的接合。实现上述机械功能就是通过一种操作手柄来拨动相关元件。但是,机械类元件都是有空间结构和一定尺寸的,在接合时总有些部分在一定的位置内发生干涉,也就是接合不上,造成离合换挡很难在任何时候或任何位置都能可靠实现。
至于对成本和空间没有太大限制的环境,通过加设辅助机构可以基本上解决离合问题,比如汽车变速箱采用的换挡同步器等。但对于小型机构,有的是有成本要求,有的是有空间尺寸要求,这类的离合操作机构往往就要让出部分性能,比如现行直流电绞盘的离合系统,操作手柄转动后拨动齿圈移动来实现啮合,在某些位置合不上时,就只有再开动机器让其转到下一位置再试着合上,直到合上为止,这样可靠性不好、操作复杂。
绝大部分离合系统在工作时应有锁住相对位置的要求,为达到这种要求,有的用弹簧加钢珠锁住,有的用机构的变形锁住,根据不同要求有不同的复杂程度的机构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机械离合换挡系统可靠性不好、结构复杂、成本高等问题,研制出能根据机器特性自动进入离合状态,提高离合效率和工作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三大部分:一是采用双弹簧缓冲拨动离合元件技术;二是采用圆柱销沉孔锁定位置技术;三是采用斜块变径向转动为轴向移动技术;这三部分同其它零部件结合一起,实现根据机器特性自动进入离合状态和锁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各零部件都经过较为详细计算,能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同时赋予各零部件复合结构及多项功能,所以本实用新型零部件少,体积小,重量轻,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成本低,经样机试制及试运行,性能优越可靠,经济适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总装配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径向转动为轴向移动元件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斜块元件图;
图中标记为:1机壳;11机壳沉孔;2离合手柄;3离合销;4偏心销;41转动直槽;42销孔;43斜槽;5压杆;6压杆弹簧;7缓冲弹簧;71正向缓冲弹簧;72反向缓冲弹簧;8偏心轮;81弹簧挡块;9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换挡离合器,如图1所示,离合手柄2通过压杆5和压杆弹簧6作用,将离合销3压入机壳沉孔11处,形成离合器的一个可锁定的位置,当向上提起离合手柄2时离合销3提出机壳沉孔11处并可自由转动,转动到机壳某一有限位螺钉头时就限位了并其边上有另一处机壳沉孔,离合销3通过离合手柄2、压杆5和压杆弹簧6作用,压入另一机壳沉孔处而转到另一离合位置。
离合销3转动时通过缓冲弹簧7可带动偏心轮8转动,如图3和图4所示,偏心轮8转动可带动偏心销4转动,偏心销4转动后可拨动转动直槽41,销孔42和斜槽43可通过销相配合作用,径向转动为轴向移动元件此时在径向转动时可产生轴向移动,从而实现啮合或分离。当径向转动为轴向移动元件此时在轴向移动时与相关元件发生干涉而不能移动时,如图2所示,离合销3压缩正向缓冲弹簧71或反向缓冲弹簧72,并通过弹簧挡块81作用于偏心轮8,此时离合销3继续转动至相应的离合位置且锁定,随着啮合干涉元件转动而不干涉时,偏心轮8在缓冲弹簧7的压缩力作用下转动从而在相对应的位置实现机器自动进入啮合位置。
限位块9在离合系统与机壳1下部并限制于其相对位置,限位块9可承担压杆5向上运动超过一定位置相对应的力。
本实用新型充分采机械加工和机械限位、复位技术研制出自适应的离合器,样机已初步完成并通过测试,各类模具制作也完成,现已进入小批量试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硕毅,未经刘硕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63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