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换向接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6306.0 | 申请日: | 200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08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刘硕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硕毅 |
主分类号: | H01H50/16 | 分类号: | H01H50/16;H01H50/54;H01H50/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换向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大电流换向控制接触器,适用于电动绞车、电动叉车、电动汽车等需用小电流高效率控制正反向大电流的地方。
背景技术
现有的接触器绝大部分只有一个控制线圈,通过特定磁路、弹簧及衔铁作用,带动触点工作,通电或断电后只有一个动作,只能接通或分断主电路,但实际许多用电设备,如电动绞车、电动叉车等,不仅需要接通或分断电路,而且还需要正反向接通或分断电路,这样一来,要实现正反控制就必须使用两个或更多接触器联合工作,从而使控制部分体积及成本增大,多处接线可靠性及效率下降。
同时,接触器工作开始时,触点开距较大,需要的磁动势大,吸合后,气隙变小,保持需要的磁动势小,而现有绝大部分接触器只的一个控制线圈,只要电压不变,消耗功率就基本不变,这样就出现开始吸力不够和吸合后吸力过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设计上综合考虑,必要时就会牺牲体积、效率等,如宁波天星汽车电器厂生产的接触器。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厂家开始设计使用双线圈控制系统,如浙江南华电器厂生产的接触器,即吸合和保持各使用一个线圈,吸合好后通过一个机械结构切断吸合线圈,通过保持线圈继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线圈效率,但机械分断装置增加了成本和降低了可靠性。
现行的换向接触器在换向时一般采用二对常开和二对常闭触点转换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实践表面不利于直流灭电弧,可靠性不高,寿命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大电流接触器效率和可靠性不高以及外形体积大等问题,从结构上将四只常开大电流接触器的各触点和磁路进行合并,实现正反集成换向控制功能,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及减小外形尺寸。
为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五大部分:一是采用双磁路在空间上错落位置并共用动铁芯技术;二是采用各动触点单独双弹簧分断技术;三是采用仅控制各对接线板动作实现换向技术;四是采用动铁芯和顶杆自动平衡空间误差技术;五是采用接线柱与上下绝缘板形成空间结构技术。这五部分同其它零部件结合一起,实现高效率大电流可靠换向控制功能。
本实用新型各零部件及电磁性能都经过较为详细计算,能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同时赋予各零部件复合结构及多项功能,所以本实用新型零部件少,体积小,重量轻,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成本低,经样机试制及试运行,性能优越可靠,经济适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总装配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为:1外壳;2电磁系统;21上导磁板;22静铁芯;23线圈;24上动铁芯;25下动铁芯;26下导磁板;3接线板;31超程弹簧;32前负板;33后正板;34后负板;35前正板;4顶板;41顶板圆弧;5接线柱;51限位销;6上绝缘板;61下绝缘板;62联接螺栓;7动触点;71分断弹簧;72导向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集成换向接触器,如图1所示,电磁系统2由上导磁板21、静铁芯22、线圈23、上动铁芯24、下动铁芯25和下导磁板26组成,左右两套磁系统在高度上下错开并左右对称布置,共用上下动铁芯,而且,上下动铁芯同轴线。当左线圈通电,下动铁芯25在磁场作用下向上运动;当右线圈通电,上动铁芯24在磁场作用下向上运动。上动铁芯24和下动铁芯25向上运动时各自推动相对应的顶板4,从而对应的推动前负板32和前正板35向上运动或推动后负板34和后正板33向上运动,向上运动的各对接线板3将推动4只动触点7与接线柱5接触,实现各接线柱按要求接通正负极而实现换向。动触点7可沿着导向销72移动并通过分断弹簧71分断与接线柱5的接触和与接线板3的联接通电。顶板圆弧41在动铁芯的推动下可以转动以平衡一对接线板3的联接力并可平衡消除空间尺寸误差,确保各触点接触好。
如图2所示,接线柱5下部横穿限位销51,上绝缘板6和下绝缘板61在联接螺栓62作用下夹紧限位销51,从而确定接线柱与绝缘板形成空间结构。同时,联接螺栓62还可作线圈23的接线柱子。装配好的产品均可安装在外壳1内。
本实用新型充分采用小冲压件和标准件等适合批量生产工艺技术,样机已初步完成并通过测试,各类模具制作也完成,现已进入小批量试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硕毅,未经刘硕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63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嵌夹结构的持筷工具
- 下一篇:一种腹腔镜用胆囊取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