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排水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6113.5 | 申请日: | 2007-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75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郭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克伟 |
主分类号: | F16K1/00 | 分类号: | F16K1/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天一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19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空调器的排水阀。
背景技术
炎热的夏天,人们为了改善室内高温及污浊空气,大多采用空调器向室内提供适合温度及湿度的空气,目前的空调器,尤其是环保型空调器在冷却和净化空气过程中,主要依靠水来带走空气中的热量及灰尘,因而蓄积在空调器内的工作水需要定时更换,排水工作通常由需要一定压力才能开启的电磁阀来完成,排水往往不够彻底,并且排水口容易被杂物堵塞,工作安全性差。为此有人研究出一种排水阀来代替现有的电磁阀,如中国专利号为02227564.9的“一种排水阀结构”所披露技术方案为,该结构包括一个设有进水口和排水口的阀体,排水口对接导水管,该导水管由阀体内所设牵引器控制实现开启,通过设在固定板和活动板之间的弹簧复位实现关闭,导水管上部还设有溢流孔。该排水阀使用时,空调器内的蓄积水从阀体的进水口进入,通过由牵引器控制的导水管开启排水口进行排水,同时当排水口在弹簧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时,蓄积水也能通过导水管上部的溢流孔溢流,从而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该结构虽然解决了普通电磁阀排水时的缺陷,然而其结构相对复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缺陷,例如空调器内的蓄积水必须通过设在阀体上的进水口才能进入设在阀体内的排水口排出去,但当有杂物或杂物较大蓄积较多时,会堵塞进水口,影响排水、排污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阀体上无需设置进水口、蓄积水和杂物直接通过排水口排出、排水、排污效果较好的一种排水阀。
根据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
一种排水阀,其包含固定在空调器上的阀体,阀体上部设有牵引器,牵引器通过拉索连接带溢流孔的导水管,导水管上设有使其复位的弹簧,导水管下端与空调器排水口处连接有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体下部为利于排水、排污的透空结构,该结构使启闭排水口的导水管暴露在外;所述的导水管沿着阀体底板向下延伸的套管状弹簧座上下运动。
所述的阀体通过与其固定的安装座固定在空调器底盒上。
所述的弹簧分别支承在弹簧座和导水管的凸肩之间。
所述的拉索与导水管的连接处设有卡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阀体下部设计为利于排水、排污的透空结构,该结构使得阀体上无需设置进水口,启闭排水口的导水管暴露在外,因此蓄积水和杂物可直接通过排水口排放,改进后的结构更加简单,排水效果更好,故具有更可靠的实用性和更广泛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再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排水阀,包括固定在安装座1上的阀体2,安装座同时又固定在空调器上,阀体上部设有封闭在内的牵引器3,阀体下部设有与其固定并构成溢流口5的底板12,底板12向下延伸出套管状的弹簧座6,牵引器3通过拉索4连接顶部设有溢流孔13的导水管7,并控制该导水管沿着底板12上的连体弹簧座向上运动,打开排水口,拉索和导水管7的连接处设有卡圈11,可防止拉索4脱离导水管。所述的弹簧座上套设有弹簧8,该弹簧同时又支承在导水管7的凸肩9上,起导水管复位,关闭排水口作用,导水管7底部还设有橡胶制的密封件10以加强排水口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阀体2下部设计为利于排水的透空结构,该结构使得启闭排水口的导水管7整体暴露在外,避免排放时阻挡各种杂物的排出,使用时需将该排水阀安装在空调器底盒(图中未示)的相应位置,启动牵引器3即可操纵拉索4克服弹簧8的弹力向上提升导水管7,导水管底部的密封件10随即脱离空调器排水口,蓄积水及各种杂物就能全部通过排水口排放干净;关闭牵引器3,导水管7在弹簧8作用下向下运动复位并重新封闭排水口。排水阀的排放可定时进行,如果没有按时排放,空调器内的蓄积水蓄积过多,就会流入溢流口5,并从导水管7顶部的溢流孔13溢流进入导水管排出,从而起到安全保护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克伟,未经郭克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6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