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灯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6017.0 | 申请日: | 2007-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98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桑方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桑方明 |
主分类号: | B60Q1/44 | 分类号: | B60Q1/4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志萍 |
地址: | 315040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尾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尾灯,特别是指一种能显示刹车力度的汽车尾灯。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汽车的拥有量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公路等级提升、车速提高,交通事故也相应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车辆追尾事件时有发生。目前,位于汽车尾部的刹车灯,制动时就亮起,即只有汽车处于制动或非制动状态这两个信号。实际运用时,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前车如果紧急制动,驾驶员发现前车刹车灯亮起,而前车并不是立即停下来,从后边看来,车速还是很快,许多驾驶员会以为其车速还是较高,并不是相应的一脚猛刹,甚至仍旧保持原来的速度,但当前车降低时,汽车就会立即停下来,此时后车再紧急制动有时却已来不及,这样就造成了追尾事件。同时,在雾天或夜间行使时,雾灯处于点亮状态,而汽车制动时刹车灯会点亮,原本点亮的汽车尾灯只是提高了亮度来表示刹车状态,没有给驾驶员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这在雾天或夜间,后车的驾驶员及会分辨不清。因此,只有显示制动或非制动状态两个信号的刹车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
近年来,也有一些新型的汽车上加设有能显示紧急制动状态的高位制动灯,即,汽车缓慢减速时,该高位制动灯不显示,当汽车紧急制动时,该高位制动灯亮起。如专利号为ZL200420089045.2(公告号为CN2748332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智能型汽车高位制动灯控制器》就公开了这么一种技术方案,它是通过微处理器在设定的采样周期内不断采样车速,将车速传感器或轮速传感器获取的频率信号与前一采样值比较,得出汽车的减速度,从而控制高位制动灯点亮与否,减速度大则判定为紧急制动,点亮高位制动灯。由于高位制动灯需要单独设置,也即新增了一个输出,而且控制高位制动灯的控制器结构又比较复杂,紧急制动显示的新增功能换来的是制造成本的大幅提高;另外,左右刹车灯与高位制动灯分别为三个输出,一个输出显示一个信号,刹车灯与高位制动灯不能合二为一,并且分别位于三个不同的位置,其中的高位制动灯往往设置在汽车尾部后窗玻璃的上方,驾驶员需要同时观察左右刹车灯与该高位制动灯,有时,驾驶员因视野有局限而无法顾及其中一个灯,这样就会影响驾驶员未能及时获取前车的信息,造成判断延时或失误,继而酿成车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显示驾驶员刹车力度的汽车尾灯,并与刹车灯合二为一,使该汽车尾灯既能显示原有的刹车信号,也能显示制动力度的信息,并且制动力度大小的信息显示直观明了,易于后车的驾驶员判断,从而使驾驶员能及时做出判断而采取相应动作,保证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汽车尾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刹车压力传感器、显示控制器和呈靶状分布的多环LED灯;其中,所述刹车压力传感器与显示控制器相连;该显示控制器将刹车压力传感器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同时该显示控制器控制多环LED灯按设定的刹车力度显示模式依次转换并循环发光,而其中转换发光的转换频率取决于该数字信号;所述多环LED灯中每一环LED灯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显示控制器中相应的输出端相连。
当汽车刹车时,多环LED灯的刹车力度显示模式可以预先设置成多种多样的,比如:假定多环LED灯共六环,从内环至外环命名为第1环至第6环,每一环为独立的一个发光单元,制动状态的刹车力度显示模式可以依次是:第6环,第5环,第4环,第3环,第2环,第1环,接着再循环往复显示,即大环变化至小环的依次发光;也可以是第1~6环,第1~5环,第1~4环,第1~3环,第1、2环,第1环,接着再循环往复显示;但为使刹车力度能更加直观的从该多环LED灯的循环显示模式中得到,所述多环LED灯的刹车力度显示模式以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发光模式为佳,以上述为例,也即第1环,第1、2环,第1~3环,第1~4环,第1~5环,第1~6环,呈现呈放射状的发光效果,对后车的驾驶员来说,更加醒目,警示效果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桑方明,未经桑方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60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