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四通阀旁通除霜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05955.9 | 申请日: | 2007-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48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陈松;葛方根;李建军;汪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B47/02 | 分类号: | F25B47/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韩洪 |
| 地址: | 311835浙江省诸暨市店口***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四通 旁通 除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通阀旁通除霜装置,尤其是空气源热泵机组中对蒸发器进行除霜的四通阀旁通除霜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热泵型机组在冬季制热运行时,空气侧换热器(此时用作蒸发器)表面会逐渐结霜,随着霜层的加厚,换热器换热能力不断下降,制热效果逐渐降低,此时应进行除霜。目前常用的除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四通阀换向反循环除霜。通过四通阀换向使机组从制热运行状态转变为制冷运行状态,蒸发器和冷凝器功能互换,从而达到除霜的目的。这种除霜方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吸、排气压力变化剧烈,对压缩机冲击大,系统制冷剂回流量大;2、两器功能频繁转换,破坏了正常运行建立的热稳定,系统温度波动较大; 3、除霜开始阶段机组排气压力骤然下降,会导致压缩机油蹦,对靠压差供油的螺杆压缩机会引起压缩机润滑不良,严重时可能损坏压缩机;4、除霜开始阶段有一个低压衰减过程,有时衰减到低压保护值以下,影响压缩机的使用寿命,低压衰减也会使系统回油困难。
换向除霜为避免以上情况,常在除霜开始前将压缩机停止5分钟左右,除霜结束再停5分钟,这样虽避免了压力波动,但同时也缩短了制热的有效时间,加剧了水温波动,压缩机需要频繁启动,影响压缩机的寿命。
二、显热旁通除霜。这种除霜方式是把一路排气直接通到蒸发器的进口,由于蒸发器跟压缩机吸气相连,排气不能被冷凝。故只能靠排气的显热进行除霜。这种除霜方式有以下的缺点:1、由于显热量较小,除霜时间长;2、除霜效果差,环境温度较低时可能会除不了霜。
三、普通潜热旁通除霜。采用这种除霜的机组需在每组空气侧换热器回气管上设一个电磁阀,除霜时关断其中一组空气侧换热器回气管上的电磁阀并引一路排气引入这个空气侧换热器中冷凝化霜。这种除霜方式较上面的两种除霜方式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以下不足:1、回气管管径较大,设电磁阀成本较高;2、为保证系统压力波动较小,旁通量不能太大,因此除霜时间会比较长;3、电磁阀阻力引起吸气压力下降,影响制热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四通阀旁通除霜装置,结构简单,除霜效果好,除霜时间短,系统压力波动小,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四通阀旁通除霜装置,包括压缩机、气液分离器、高压储液器,还包括至少两个四通阀、至少两组冷凝侧换热组件、至少两组空气侧换热组件,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有四通阀的第一端口连接,各四通阀的第二端口分别与各冷凝侧换热组件的一端连接,所有冷凝侧换热组件的另一端与高压储液器连接,高压储液器与各空气侧换热组件的一端,各空气侧换热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四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各四通阀的第四端口均与气液分离器的输入端连接,气液分离器的输出端连接到压缩机的吸气口。
作为优选,所述冷凝侧换热组件包括冷凝侧换热器、制冷膨胀阀和冷凝侧单向阀,所述冷凝侧换热器的一端与四通阀的第二端口连接,冷凝侧换热器的另一端接制冷膨胀阀和冷凝侧单向阀的一端,制冷膨胀阀的另一端接高压储液器的输出端,冷凝侧单向阀的另一端接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侧换热组件包括空气侧换热器、制热膨胀阀和空气侧单向阀,所述空气侧换热器的一端与四通阀的第三端口连接,空气侧换热器的另一端接制热膨胀阀和空气侧单向阀的一端,制热膨胀阀的另一端接高压储液器的输出端,空气侧单向阀的另一端接高压储液器的输入端。
作为优选,还包括空气侧电磁阀和冷凝侧电磁阀,所述空气侧电磁阀串联在高压储液器与制热膨胀阀之间,所述冷凝侧电磁阀串联在高压储液器与制冷膨胀阀之间。
作为优选,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一端与高压储液器连接,另一端与空气侧电磁阀和冷凝侧电磁阀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59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