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钩针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5329.X | 申请日: | 200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28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楣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楣良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孝敬 |
地址: | 310012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钩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针灸用针具,具体地说是一种针灸用来治病的钩针。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现代针灸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一种针具叫做毫针,这种针成直线形,针体特别细,这种针在使用时虽很容易刺入,但是其针身太软,针尖与病焕部位的接触面积过小,短时间刺激很难产生效果的。
针对毫针的上述不足,于1993年,一项专利号为CN92209404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钩针,主要包括针柄和针体。该钩针对早期毫针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进,第一次在针头上设计了弯钩。其弯钩状针头的尖端呈圆尖形,针头边侧有一棱面,这大大增加了操作时对穴位进行刺激的有效接触面。但是该项专利的钩针采用一种针柄与针体一体的结构,不利于贮运、使用和消毒,尤其当该钩针作为一次性使用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另外由于针身相对细长,经不起轻微的弯折,很容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现有的毫针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改进型的钩针,旨在提高其实用性能,使其更为方便保存和使用。
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钩针,包括针柄和针体,所述针体由针杆和弯钩状针头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柄与针体可拆卸连接。
所述针柄与针体可以采用螺纹连接,这种连接方式,连接可靠性高,易于生产加工。而且经久耐用,即便频繁拆装,也不会轻易损坏连接处。
所述针柄与针体之间也可以采用插头与插孔紧配合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结构最为简单,拆卸和组装过程简易。
所述针柄与针体之间还可以采用卡口或者其它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例如,在所述针体上设置连接头,所述针柄上设置与之相配合的连接孔;并分别在连接头和连接孔上设置卡柱和“L”型卡柱滑道;或者在所述连接头上设定位凸起和定向台,在所述连接孔上设定位凹坑和与定向台相配合的定向槽。
所述弯钩状针头由根部向针尖逐渐变尖。其尖端呈圆尖型,针头边侧有一棱面。所述针柄上设有一针尖朝向显示标。
本实用新型将钩针的针柄与针体之间设计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在贮运和消毒时,可以轻易的将针柄与针体分开,并排放置容器中,这可以减少差不多一半的占用空间。在使用时,也便于更换针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针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针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针柄与针体采用螺纹连接的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针柄与针体采用插头与插孔紧配合的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针柄与针体采用卡柱与卡槽配合的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针柄与针体采用定位凸起与定位凹坑配合的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针头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本实用新型钩针包括针柄1和针体3,所述针体3前端为弯钩状针头4,针头后面是针杆5,针杆5的尾部为可以连接在针柄1一端的连接头6。所述针柄的另一端设有一个针尖朝向显示标2。
参照图3,所述针柄1与针体3之间可以采用螺纹连接。在所述针杆5尾部设有外螺纹7,所述针柄前端钻有深孔8,深孔内壁设有与针杆尾部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9。
参照图4,所述针柄1与针体3之间可以采用插头10与插孔11的紧配合的方式连接,所述针杆5尾部为一小段圆柱形插头10,所述针柄前部设有插孔11,所述插孔11直径L2等于或者略大于所述圆柱形插头10的直径L1。
参照图5、图6,所述针柄1与针体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卡口的形式。所述针杆5尾部设有连接头12,所述连接头上设有卡柱13,所述针柄1的一端设有连接孔14,所述连接孔14内壁设有“L”型卡柱滑道15。组装时将连接头12上的卡柱13对准“L”型卡柱滑道15的纵向滑道16插入连接孔14内,当卡柱13下滑至纵向滑道16的底端,顺时针旋转针体3,卡柱13卡入卡柱滑道15的横向滑道17内后定位。拆卸时,反向旋转针体3然后拔出即可。
参照图7、图8,所述连接头12上设一对定位凸起18和一个导向条19。所述连接孔14孔壁上设有分别与定位凸起18和导向条19对应的定位凹坑20和导向槽21。组装时,对准导向条19和导向槽21,将连接头12插入连接孔14。在导向槽21的作用下,定位凸起18向定位凹坑20靠近,并最终落入定位凹坑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楣良,未经杨楣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53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束腰结构的火焰筒
- 下一篇: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局部应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