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热法磷酸生产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5126.0 | 申请日: | 200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51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毓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毓生 |
主分类号: | C01B25/18 | 分类号: | C01B25/18 |
代理公司: | 昆明科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行健 |
地址: | 651700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热法 磷酸 生产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磷酸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法磷酸的生产,目前主要有电炉黄磷烧酸法磷酸和窑法磷酸。电炉黄磷烧成的磷酸成本高但质量好。窑法磷酸的生产主要有隧道窑法和旋窑法两种。隧道窑法生产磷酸设备投资大,操作和备料复杂,以宜昌市开发区三新磷化工为代表。旋窑法生产磷酸,设备投资虽略低于隧道窑,但投入也大。旋窑法的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不能截然分开,为了解决窑内高温炉气中五氧化二磷与入炉冷原料中钙的反应问题,设备构成复杂,且虽经采取一次成球、两次包裹等措施,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适应大工业化生产。本专利申请人的中国专利ZL200620019649.9“磷矿碳热法生产磷酸的专用设备”虽从根本上解决了旋窑生产磷酸存在的很多问题,但经长期的中试生产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旋窑投资大,窑尾部在高温下密封困难,经预热后的原料,温度高、送料设备难以承受长时间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大工业化生产窑法磷酸的碳热法磷酸生产设备,该设备结构简单、耐用,投资小,可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磷酸,生产成本低,还原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碳热法磷酸生产设备为一立式罐,其中:
罐体内上部设一垂直预热通道,罐体内壁与预热通道之间的空腔为氧化室,预热通道顶部设进料装置,氧化室设空气进口和氧化气体出口;
罐体内中部为还原室,还原室上端与预热通道及氧化室均对接连通,还原室被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燃气燃烧室所包围,还原室与每个燃气燃烧室均连通,每个燃气燃烧室设燃气和热风进口;
还原室下面设余炭燃烧室,余炭燃烧室上端与还原室对接连通,余炭燃烧室设热风进口;
罐体内最下部为冷却室,冷却室上端与余炭燃烧室下部对接连通,冷却室下端设排渣装置。
所说进料装置和排渣装置均属现有技术。还原室的截面可为圆形或矩形。冷却室外可围有冷却水套。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氧化室的氧化气体出口与属现有技术的常规设备换热器、冷凝装置、除尘装置、水化塔、除雾器等外围装置连接,进行换热和磷酸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磷矿粉、硅石粉和炭粉与粘接剂、水混合拌均,压制成团矿,经干燥,焦结后,原料通过预热通道顶部的进料装置进入预热通道,被预热并下降进入还原室。原料此时不与含氧气体接触,不存在其中还原炭的早燃问题。原料在还原室被进一步升温至还原反应温度,逸出的磷气体上升进入氧化室,与进入氧化室的空气进行氧化燃烧,燃烧热加热预热通道内的原料。氧化燃烧后的炉气尚带有较高的热量,经氧化室的氧化气体出口进入常规设备换热器,对鼓入的冷风进行换热升温。所得热风主要供给燃气燃烧室和余炭燃烧室,也可有部分供给氧化室。换热器换热后的炉气经降温、除尘,进入水化塔,炉气中的五氧化二磷与水化合得磷酸。经还原反应后的团矿渣中含有大量未反应的余炭,下移进入余炭燃烧室,高温的余炭在此燃烧,可控制进入余炭燃烧室的风量以得到大量一氧化碳,从而能提高还原室内的还原气氛;余炭燃烧生成的热量可提高还原室温度。燃烧后的余渣经排渣装置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设备结构简单,立式罐的投入比旋窑低得多,没有活动运转结构,故障大幅减少。还原条件比旋窑好,还原温度容易提高,便于控制,渣中的磷残留低,磷的回收率高,能利用中低品位的磷矿生产高质量磷酸,生产成本低,所排废渣可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有利于环保和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为实施例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立式罐外壳由钢板制成,内衬耐火材料。垂直预热通道1设于罐体内上部。氧化室2为罐体内壁与预热通道1之间的空腔。3为预热通道1顶部的可密封进料装置。4为氧化室2的空气进口,5为氧化室2的氧化气体出口。截面为圆形的还原室6上端与预热通道1及氧化室2对接连通。共有四个燃气燃烧室7包围还原室6,还原室6与每个燃气燃烧室7均连通。8为燃气燃烧室7的燃气与热风进口。余炭燃烧室9上端与还原室6对接连通。10为余炭燃烧室9的热风进口。冷却室11位于罐体内最下部。冷却室11上端与余炭燃烧室9下部对接连通。12为冷却室11下端的排渣装置。冷却室11外围有冷却水套13。使用该设备生产碳热法磷酸,原料中磷的还原率大于95%,可使用低硅配料,提高了渣的使用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为了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所举实施例的局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毓生,未经王毓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51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