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CT引导脊柱微创活检器械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4920.3 | 申请日: | 2007-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44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周先明;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0/02 | 分类号: | A61B10/02;A61B6/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21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t 引导 脊柱 活检 器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更具体地说是一种脊柱微创活检器械。
背景技术
脊柱结构复杂,肿瘤部位深在,周围临近脊髓、神经根、重要脏器和血管,术前获取病理诊断对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意义,但其活检一直被视为是困难和危险的。目前一般采用开放式或针吸取活检方式:开放式活检,需借助手术器械进行复杂操作,创面广,手术出血量大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较多。而针吸取活检方式因吸取活检组织较少,活检阳性率较低,且针吸器械昂贵却无法多次使用,而导致手术成本过高、病人难以承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借助CT引导的实现脊柱微创活检的器械,其特点是:器械简单易用,可实现微创活检,病人痛苦小、安全可靠且成本较低,且可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指实现脊柱微创活检的器械包括活检枪钳,其特点是:该活检器械还包括带刻度的定位针、扩张套筒和工作通道筒以及CT引导准确定位穿刺点和穿刺角度的标志光栅;扩张套筒和工作通道筒的穿刺端均为锥形口;定位针、扩张套筒和工作通道筒三者配套(嵌套)使用,实现定位穿刺,扩张软组织、形成工作通道的作用。其使用原理为:带刻度的定位针在CT引导下定位穿刺到病变部位,以引导扩张套筒到达病灶部位。扩张套筒在定位针穿刺进入后,套在定位针外,沿定位针向下扩张软组织,以利工作通道筒的进入。随后工作通道筒套在扩张套筒外,直至到达病灶部位。此时取出定位针和扩张套筒,活检枪钳即可通过工作通道筒内的通道直达病灶进行病理标本采样。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CT引导的实现脊柱微创活检的器械由于创伤小,器械简单易用易制,可迅速采样,降低了手术风险,也减小了医生的工作量,同时病人生理及经济负担也大大降低。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改进,是在穿刺前使用标志光栅配合CT进行准确地皮肤定位。该标志光栅由多根平行排列的并保持一定间距的克氏针组成。CT的扫描线与克氏针方向相互垂直,形成纵横直角坐标。当CT扫描显示到达病灶部位时,只需根据坐标点即可方便准确定位穿刺点和穿刺角度。
标志光栅的克氏针也可使用其他细长状金属器件替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定位针的示意图。
图2是扩张套筒的剖意图。
图3是工作通道筒的示意图。
图4是定位针、扩张套筒、工作通道筒的套装配合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5是标志光栅的示意图。
1-定位针;2-扩张套筒;3-工作通道筒;4-标志光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作进一步说明。
1.定位:
于所需活检的大致部位置一块由十一根直径1-2mm、长约100mm,间距10mm左右的克氏针组成的标志光栅4,中央第六条位于脊柱正中线上,椎旁两侧各有五条。行常规CT扫描,寻找到最佳的穿刺层面。于CT上从所需的穿刺部位向皮肤作一引线,以确定进针点、穿刺角度和深度。引线与皮肤表面的交点为穿刺的进针位置,同时测量进针的角度和深度。根据此时标志光栅4的相应克氏针与CT扫描线的相对位置,在皮肤上作出穿刺点及病灶位的标记,然后撤去标志光栅4。
2.穿刺:
穿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及及局麻后,用定位针1依据CT所测量之穿刺点及角度进针,达到大致所测之深度或触及骨质时停止。作CT扫描监控,以校正进针方向及深度,待针尖到达所需点的后外侧时停止,记录进针的深度,此深度亦为其他器械进入的深度。
用手术刀依定位针1作一约5mm的皮肤纵向切口,沿定位针1套入扩张套筒2,方向与定位针1平行,用另一定位针1测量扩张套筒2的进入的深度,其应与定位针1所进的深度相同,同时防止定位针1随扩张套筒2再过多深入。
沿扩张套筒2套入工作通道筒3,方向与扩张套筒2相平行,测量通道的深度与扩张套筒2的深度相同,拔出定位针1及扩张套筒2。再次CT扫描以确认工作通道筒3也达活检部上外侧。
此时即可用活检枪钳(属常规手术器械,此处图略)通过工作通道筒3内的通道直达病灶进行病理标本采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未经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49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