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始极片压纹校平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4329.8 | 申请日: | 2007-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04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吴张永;旷长光;袁锐波;黄太祥;袁子荣;刘建强;罗璟;杨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1/02 | 分类号: | B21D1/02;C25C7/06;C25C7/02 |
代理公司: | 昆明慧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韵波 |
地址: | 65003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始极片压纹校平机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色金属冶炼机械设备,是一种有色金属电解工艺过程中用以压纹校平始极片的机械设备。
(二)技术背景:
铜电解精炼的工艺中,阴极板的制备包括:始极片剥离、整体平整、压纹校平及始极片、吊耳和导电棒装配。制备精良的极板,可保证其在电解槽内垂直悬挂、极距准确及导电面接触良好,从而改善各项生产指标,提高产品质量。
电解工艺对装入电解槽内的极板要求是,极板间距在极板的整个板面范围内应均匀一致,即有一定的平直度。但是,相对于阳极板来说,始极片的厚度比较薄,只有0.5-1mm,面积比较大,近1m2。这样的大面积薄板刚性极差,加之铜的塑性好、弹性差,故始极片极易变形和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再者,由于生产的操作条件等原因,往往使始极片周边不齐,板面带有细瘤(包丁),周边薄、中部厚,或上薄下厚、或左薄右厚,使整块板面的残余应力不均匀,导致始极片产生翘曲、瓢曲等变形。板面变形将给电解极距调整带来困难,有时会引起同一电解槽内阳极和阴极间的接触而短路,从而影响电解铜的质量。因此,必须在始极片制备过程中对其进行处理,通过相应的处理,消除细瘤、消除应力集中,使板面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刚性。
目前,国内外对始极片板面变形处理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辊压矫平处理:先用2至3对大辊径的辊子进行初矫,后用一组5辊、或7辊、或9辊的交错辊进行精矫,再用2至3对凹凸压纹辊进行压纹处理,以达到整形矫平目的。这种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矫平组合不合理;二是精矫辊数偏少,强化变形不够,应力消除不充分;三是先矫平,再压纹,纹路数较少,使已矫平的板再次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弯曲或卷曲变形得不到消除,变形增加。因此,经处理后的始极片仍需人工拍板矫平。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始极片压纹校平机,采取上下辊纹路凹凸交错的矫平辊,在板宽方向上纹路数逐辊增加,使压纹时板面收缩得到较好的补偿,减小应力的集中分布,最后用两组矫平辊进行矫平。得到平直,刚性好的始极片。
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结构包括送料辊1,第一压纹辊2,第二压纹辊3,第三压纹辊4,矫平辊5,精矫辊6,出料辊7,机架8,辊支座9,轴承座10,上横梁11,弹簧12,调节螺栓13,矫平辊支座14,移动横梁15,送料辊支座16,第一电机减速器17,第二电机减速器18,第三电机减速器19。送料辊1、第一压纹辊2、第二压纹辊3和第三压纹辊4通过圆锥滚动轴承与轴承座10连接,轴承座10通过滑动导槽与辊支座9连接,上横梁11用螺栓固定在辊支座9上,调节螺栓13与上横梁11螺纹连接,弹簧12套装在调节螺栓13上,矫平辊5通过滑动轴承与移动横梁15相连接,移动横梁通过滑动导槽与矫平辊支座14相连,精矫辊6通过滑动轴承与移动横梁滑动连接,出料辊7通过滚动轴承固定于轴承座10上,轴承座通过滑动导槽连接于送料辊支座16上;辊支座9、矫平辊支座14、,送料辊支座16、电机减速器17、18和19固定在机架8上,电机减速器机座可移动调整,以便调节链传动的张紧,送料辊、压纹辊的各对辊用齿轮传动,上下辊间距可用调节螺栓调节,动力采用变频调速电机加减速器驱动,再用链轮传至各对辊子。
其传动关系为:第一电机减速器17的动力通过链传动先传递到第三压纹辊4,再传递到第二压纹辊3、第一压纹辊2、送料辊1。送料辊和第1、2、3压纹辊的上下辊通过齿轮传动,第二电机减速器18的动力链传动传到矫平辊5的中间辊,中间辊的动力通过齿轮传动分别向两边传递,上移动横梁矫平辊为被动辊,第三电机减速器19的动力通过链传动先传到出料辊,再传递到精矫辊6的中间辊,中间辊的动力通过齿轮传动分别向两边传递。
本设计的始极片加工压纹校平机,采用的是先用一对大辊径的辊子进行碾压初矫,主要起到喂料、送料及用于消除板面包丁的作用。后进行压纹,以增强板面的刚性。采取的方法是,上下辊纹路凹凸交错,在板宽方向上纹路数逐辊增加,使压纹时板面收缩得到较好的补偿,减小应力的集中分布,为后续矫平减小了难度。最后用两组矫平辊进行矫平。第一组为小辊径矫直,经多次反弯塑性变形以消除内应力集中,并得到较大程度的板面强化,增强刚性。第二组为大辊径精矫直,主要是使板面平整,以达到处理的最终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设计具有的优点:
1)改变了以前先矫平再压纹的做法。采取先压纹后矫平的方法,这样消除了压纹再变形的现象,使得始极片变得更加平直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43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用窄光束标准光源的LED光通量的测试装置
- 下一篇:麦克风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