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固定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4265.1 | 申请日: | 2007-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69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发明(设计)人: | 祝永进;余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通有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G12B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永珠 |
地址: | 100085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固定支架,特别是一种便于拆卸电子设备的车载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交通工具。有车一族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车内度过的,如:商旅旅行、拜访客户、家庭出游、探亲访友等等,只要出门,汽车便不可缺少,尤其因为汽车不仅仅作为一种代步工具,而且日渐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有车族也越来越不满足于汽车原装简单乏味的电子装备。于是GPS导航设备如:PDA、PPC,娱乐设备如:车载DVD、车载MP4等纷纷进入大众汽车生活。丰富实用的汽车生活已成为一种时尚追求。随着IT产业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车载电子设备也不断升级。有些设备功能非常强大,但由于体积稍大而不能很好地在车内固定和使用,让有车一族感到非常遗憾。比如手持式平板迷你型电脑,它既可以是一种功能强大的GPS导航仪又可以充当电脑以满足有车族的各种应用,几乎可以以一当十。但目前市场上这样的电子产品作车载应用的还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很好的解决车载固定问题。
目前常见的固定方式大多是利用魔术贴粘贴原理或是利用弹簧原理来固定设备。而且大多用来固定体积较小较轻的电子设备,而对于功能强大同时体积重量也偏大的设备使用魔术贴则因需要较大的粘着力从而使机壳容易受损,同时受粘贴面积和位置限制而且不够平稳。另外利用有弹性的弹片或是夹具来固定较大的设备,往往因为设备自身重力导致机壳磨擦受损,同时还很难保证不遮挡任何功能模块和接口。
综上所述,为满足市场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与设备本身完全吻合的新型车载固定支架,从而可以将各种功能强大体重偏大的电子设备和市场上现有的车载固定底座很好的绑定起来,并可以轻松拆卸,从而达到安全车载,应用自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电子设备拆卸、固定效果良好的一种车载固定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固定支架,包括面板和沙袋式底座,其特征在于面板上还设置有挡板、弹性爪钩、卡榫、软垫和中间连接孔,所述面板设置成大写的T字形状,挡板设置在面板的边缘部分,弹性爪钩设置在面板的上端,所述弹性爪钩的边缘设置成外翻的浅U形外沿,在挡板的内侧凸设有卡榫,且设置卡榫的挡板的边缘也设置成外翻的浅U形的外沿,面板底部挡板的内侧设置一个平行于挡板的凹槽,凹槽上方设置一块软垫,中间连接孔呈倒T设置在面板背部的中间位置,沙袋式底座上的连接头通过中间连接孔与面板相连接起来。
所述面板的上、下、左、右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挡板。
所述弹性爪钩设置成弯曲的形状或直角的形状。
所述卡榫设置在上、下、左、右挡板的内侧。
该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安装时首先将沙袋式底座上的连接头通过中间连接孔与面板相连接,将电子设备平放到面板内侧的软垫上上,轻轻将弹性爪钩浅U形外沿拉起,将电子设备推入,对应好卡榫的位置,固定好电子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拆装方便自如,由于采用了有一定弹性的弹性挡板,并且挡板的边缘设置浅U形的外沿,这样电子设备固定后,只要用手轻轻一掰外沿,就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让卡榫与孔位卡住或者完全脱离,从而方便拆装。
2.不影响电子设备的使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挡板以不遮挡相关的功能接口和按钮以及不影响相关功能模块的使用为前提,保证了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3.挡板上设置一层软垫,可以保护电子设备表面不被固定点刮花,同时还避免了车颠簸时损坏电子设备。
4.挡板与卡榫的使用,加强了设备的稳定性,从而防止汽车行驶在崎岖路面上时因剧烈颠簸而导致电子设备从支架上脱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载固定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载固定支架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载固定支架面板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通有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智通有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42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