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节油加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3587.4 | 申请日: | 2007-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72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于樑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樑洪 |
主分类号: | F02B31/04 | 分类号: | F02B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1北京市石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节油 加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节油加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节油加速器包括:一中空的粗圆管、容置于粗圆管中内孔中的细圆管、以及数片以间隔排列连设于粗圆管和细圆管之间的叶片,其中以适当间距排列连设于粗圆管和细圆管之间的数片叶片以45度斜角弧曲设置。使用时,将该汽车节油加速器套置固定于发动机进气管与空气滤芯间所连设的进气接管内。运转时,借由发动机发动运转中的进气吸力,连设于粗圆管与细圆管之间的叶片可将流经进气管内的直流风依其导引转换成漩流风,配合细圆管的中空部供流经进气管内的直流风迅速通过,形成漩涡卷风急速进入发动机燃烧室,与汽油燃料混合雾化成细微分离子,加速且较均匀燃烧,产生爆发力,强化发动机功率,减少燃烧室积碳、磨损、节省燃料及降低废气污染,使发动机燃烧过程加速、燃烧较完全、强化功率、节省燃料、降低废气污染。但上述汽车节油加速器其中的粗圆管占据较大空间,影响气体的流量,对气体流动的阻力较大,而且相邻叶片之间形成的气体流道为同样方向流道,不利于形成充分扰动气流,所以有待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对气体流动的阻力较小、对气体的扰动效果好的汽车节油加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
一种汽车节油加速器,其特征在于,它由三片形状相同的叶片两两相互插接成一球状体,所述球状体中部为三棱柱形的水平扰动气体通道,所述球状体侧面形成六条侧向扰动气体通道,所述叶片为中心对称形状,所述叶片中部为平面部,所述叶片平面部的左下部和右上部分别设有一条等长的水平插槽,所述叶片左上部和右下部为与平面部的水平插槽成30-45度角的向上翻卷的上曲面部,所述叶片左下部和右上部为与平面部插槽相垂直的向下翻卷的下曲面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汽车节油加速器,它由三片形状相同的叶片两两相互插接成一球状体,球状体中部为三棱柱形的水平扰动气体通道,球状体侧面形成六条侧向扰动气体通道,并且相邻两条侧向扰动气体通道的形状是不同的,叶片为中心对称形状,叶片中部为平面部,叶片平面部的左下部和右上部分别设有一条等长的水平插槽,叶片左上部和右下部为与平面部的水平插槽成30-45度角的向上翻卷的上曲面部,叶片左下部和右上部为与平面部插槽相垂直的向下翻卷的下曲面部,因此可以形成三种不同角度的扰动气体通道。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仅由三片形状相同的叶片插接而成,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时,将该汽车节油加速器卡接在发动机节气门入口处。运转时,借由发动机发动运转中的进气吸力,由三片叶片插接后形成的六条形状不同的侧向扰动气体通道,六条形状不同的侧向扰动气体通道是由两种不同角度的扰动气体通道依次交措排列而成,可将流经节气门内的直流风转换成漩流风,配合加速器中部的水平扰动气体通道形成漩涡卷风急速进入发动机燃烧室,与汽油燃料混合雾化成细微分离子,加速且较均匀燃烧,产生爆发力,强化发动机功率,减少燃烧室积碳、磨损、节省燃料及降低废气污染,使发动机燃烧过程加速、燃烧较完全、强化功率、节省燃料、降低废气污染。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粗圆管,节省了加速器占据的空间,不会影响气体的流量,对气体流动的阻力较小,而且三片叶片形成了三种不同角度的扰动气流通道即中部的水平扰动气体通道和两种侧向扰动气体通道,有利于形成充分扰动气流,节油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左视图
图5为图2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节油加速器,其特征在于,它由三片形状相同的叶片1两两相互插接成一球状体,球状体中部为三棱柱形的水平扰动气体通道2,球状体侧面形成六条侧向扰动气体通道3,叶片1为中心对称形状,叶片1中部为平面部4,叶片平面部4的左下部和右上部分别设有一条等长的水平插槽5,叶片1左上部和右下部为与平面部的水平插槽5成30-45度角的向上翻卷的上曲面部6,叶片1左下部和右上部为与平面部插槽5相垂直的向下翻卷的下曲面部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樑洪,未经于樑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35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