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密相循环流化脱硫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3180.1 | 申请日: | 200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986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宋存义;汪莉;钱大益;刘健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3 | 分类号: | B01D53/83;B01D53/48;B01J8/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大华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吕中强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流化 脱硫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烟气脱硫设备的改进。
背景技术
密相干塔烟气脱硫工艺是一种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具有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脱硫剂含湿量低、不结块、不粘壁、不堵塞、无腐蚀、无废水产生、脱硫效率和脱硫剂利用率高、副产品可以综合利用等优点。
原有密相塔半干法工艺脱硫反应器为方形塔体,烟气从反应器上部进入,在密相塔中链条式搅拌器的搅拌作用下,加入的脱硫剂呈流化状态与烟气接触,发生作用,然后经布袋除尘器循环回收脱硫剂,以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和延长脱硫剂与烟气的接触时间,来保证脱硫效果。
改进前设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设备能耗高;
2、反应塔内部空气流动不甚合理;
3、反应塔排向除尘器的烟尘浓度负荷大;
4、搅拌轴较大,加工制作成本高,且易引起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原有密相干塔脱硫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结构设计上的问题,产生的诸如结构复杂、施工及加工工序繁琐、耗能高、振动明显、出塔烟尘浓度大等问题。
一种密相循环流化脱硫设备,其特征在于脱硫设备包括方形文氏管1、搅拌装置2、提升机3、导流装置4、网板5、集料斗6、加湿器7、反应区8、布料器9,导流装置4由透料孔10、导流板骨架11、导流板12组成。反应器塔体入口前设方形文氏布料管1,烟气与经过搅拌装置2破碎的均匀分布的物料充分接触,进入圆柱型反应器塔体。烟气在反应器内部自下而上流动,通过反应塔内部的导流板12进入反应区8进行脱硫反应,烟气经脱硫后从设在反应塔上部的出口排出。烟气通过反应塔内部时,遇到网板5的阻截与碰撞,将部分尘雾从烟气中分离出来,透过导流板落入集料斗6中,经加湿器7加湿后,由提升机3运输回烟气入口处布料器9中循环利用。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是:反应器为圆柱形,塔体直径1~12m,塔高5~60m;烟气先经文氏布料系统与脱硫剂充分接触后,自下而上进入反应器,文氏布料管的截面为方形,其边长500~1000mm,搅拌系统的链条转速为50~1000转/分,链条间距10~500mm,链条直径1~30mm;反应器内部导流板采用鱼鳞结构设计,宽10~1000mm,长500~15000mm,倾角5°~90°;反应器采用循环流化技术和密相技术相结合,反应器内部物料浓度在100~800g/m3之间;反应器内部增设1~3层网板过滤装置,网板网孔宽度0.01~1m,可使排向除尘器的尘雾浓度由原来的600g/m3左右降低到300g/m3以下;加湿器装于反应塔底部。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
1、利用循环流化技术和密相干塔技术相结合。单纯使用循环流化技术的反应器内部物料浓度为100g/m3以下,单纯使用密相塔技术的反应器内部物料浓度600~800g/m3,两种技术结合后反应器内部物料浓度在100~800g/m3之间,有利于脱硫剂与烟气的充分反应,同时提高脱硫剂的利用效率;
2、加湿器装于反应塔底部。减少物料运输高度,节省能耗;
3、搅拌布料装置放反应器外部,专设系统,为方形文氏布料系统,起到物料搅拌、布料及回用的作用。利用文丘里原理,使物料进入塔体的状态为雾化状,搅拌装置放置于反应塔外部,可使改进后的搅拌轴尺寸减少,便于加工及安装,同时避免了由于搅拌轴安装在反应器上导致的运行过程中的震动问题;
4、在反应塔内部增设网板过滤装置。流化反应在反应塔内进行,可以通过网板阻截部分尘雾,减少除尘器的负担,同时可以回收脱硫剂,使之落入导流板的孔隙中循环使用;
5、在反应塔底部加导流板。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使得不仅可以对烟气进入反应塔起导流作用,同时保证被网板阻隔下的物料能够落入收集斗中,回收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装置结构主视图
1-方形文氏管;2-搅拌装置;3-提升机;4-导流装置(由10、11、12组成);5-网板;6-集料斗;7-加湿器;8-反应区;9-布料器;10-透料孔;11-导流板骨架;12-导流板;
图2是导流板局部放大图
图3是反应塔的俯视图
图4是搅拌系统截面图
图5是文氏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31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试剂盒
- 下一篇:用于油浸式变压器冷却的油-油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