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通畅防回火铅酸蓄电池盖有效
申请号: | 200720102682.2 | 申请日: | 200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31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刘世忠;张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1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羡民;周晓萍 |
地址: | 07105***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畅 回火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蓄电池部件,特别是使用安全,在蓄电池盖排气口出现明火情况下,电池不被引燃爆炸的蓄电池盖,属蓄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一般由多个单格电池组成,各单格电池中装有硫酸电解液,在电池充电过程中,除正常的电化学反应外,电池还会发热,伴随电解水的反应,所产生的水蒸气夹带着硫酸以及氢氧混合气体一起由蓄电池盖上的排气口排出。此时,如果排气口处有明火存在,就可能引燃可燃性气体,严重的情况下,燃烧的火焰会传递进蓄电池内,引起蓄电池的爆炸,严重威胁到人车安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铅酸蓄电池盖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在上述特殊情况下,电池不会被引燃进而引发爆炸。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在蓄电池充电条件下遇到明火而不发生爆炸的通畅防回火铅酸蓄电池盖。
本实用新型所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通畅防回火铅酸蓄电池盖,由大盖和排气盖组成,二者对接面热封在一起,所述排气盖两侧对称设有排气部位,各排气部位设有唯一的气体通道,气体通道中设有滤气片,排气口设置在气体通道外端、排气盖侧壁处,其特别之处是:所述滤气片4与排气口6之间增设一个小气室5,所述小气室的体积与小气室出口5-1的面积之比小于35。
上述通畅防回火铅酸蓄电池盖,所述小气室5为长形,其长边尺寸与短边尺寸之比大于2,小气室出口5-1位于短边上,与排气口6位置对应,所述小气室长边平行于滤气片4表面。
上述通畅防回火铅酸蓄电池盖,所述所述小气室顶部覆盖滤气片盖2。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可燃性气体逸出遇明火可引燃爆炸的隐患,对现有蓄电池盖的排气结构进行了改进,它在排气盖的气体通道上设置了一个长形小气室,小气室的体积较小,小气室出口相对较大。该结构在蓄电池盖排气口处出现明火时,较小的气室提供的可燃气体量就较少,相对较大的出气口提供了通畅的气体通道,所以可以明显的降低可燃气体的爆炸能力,同时小气室形状和小气室出口位置的设置,可让爆炸气体顺利排出到蓄电池外,保障了电池的安全。经此改进,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蓄电池上后,可消除蓄电池充电条件下遇到明火发生爆炸的隐患,大大提高了蓄电池的使用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排气盖结构示意图(与大盖热封面);
图2是图1的B部局部放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大盖的结构示意图(去掉排气盖后)。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号表示如下:1.排气盖;2.滤气片盖;3、4.滤气片;5.气室;5-1.小气室出口;6.排气口;7.大盖;8.排气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3,本实用新型是由大盖7和排气盖1组成,二者对接面热封后形成蓄电池盖。
参看图1、图2,排气盖1两侧对称设有排气部位8,各排气部位设有唯一的气体通道,气体通道中设有滤气片,排气口6设置在气体通道外端、排气盖侧壁处,图中箭头所示为气体在气体通道中的流向。气体通道内设有两片滤气片3、4,为防止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引燃爆炸的危险,本实用新型增设一小气室5,小气室位于滤气片4与排气口6之间,其顶部覆盖滤气片盖2,小气室与滤气片4相邻,小气室5的体积与小气室出口5-1的面积之比要小于35。由图可见小气室为长形,其长边尺寸与短边尺寸之比大于2,小气室长边平行于滤气片4表面,小气室出口5-1位于短边上,与排气口6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如下: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若在蓄电池盖的排气口处出现明火时,小气室的可燃气体要发生爆炸,较小的气室提供的可燃气体量就较少,而相对较大的小气室出口提供了通畅的气体通道,本实用新型经过计算,设计了小气室体积除以小气室出口的面积小于35的宽敞通道,所以可以明显的降低可燃气体的爆炸能力,同时小气室形状和小气室出口位置的设置可让爆炸气体顺利排出蓄电池外,保障了蓄电池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风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风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26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