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节能、高效、环保的民用采暖炉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01704.3 | 申请日: | 2007-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36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 发明(设计)人: | 邵国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邵国清 |
| 主分类号: | F24B1/183 | 分类号: | F24B1/183;F24B1/185;F24B1/197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7000河北省承德***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能 高效 环保 民用 采暖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能、高效、环保的民用采暖炉。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民用采暖炉,俗称土暖气炉,其结构大同小异,均是设炉体水套、烟囱水套和炉盖水套,炉膛有单、双炉膛且为单炉排结构,燃料有散煤和型煤两种,型煤以干净、环保得到普及应用,但采暖效果差,散煤炉由于燃烧不充分、烟气大,在市区内被逐步取缔,但由于采暖效果较好,还有一定的用户,因此,以散煤为燃料且节能、高效、环保的采暖炉是目前市场需求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节能、高效、环保的民用采暖炉,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散煤为燃料,通过改进炉体结构,使燃料燃烧充分、无污染、热效率高,且采暖效果好,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及炉体水套、烟囱及烟囱水套、炉膛和烟道,其特征在于炉膛采用双炉排结构,上炉排位于炉膛中部,将炉膛分为上下两个燃烧室,下炉排位于炉体底部,并置于灰斗上方,上、下燃烧室分别设有出烟口,上燃烧室出烟口直接与烟囱相通,下燃烧室出烟口经反烧烟道与烟囱相通,反烧烟道四周设有与炉体水套相通的水套,烟囱水套的内壁是倾斜的,形成上宽下窄的烟囱水套,在烟囱内的四周、紧贴烟囱内壁设置环形烟道,其形状为上小下大的喇叭状,在烟囱上方设有封盖,将烟囱中部的烟道封住,使烟只能从环形烟道排出,炉体水套的上下分别有集水箱,集水箱通过水套和立管连通,水套与炉膛之间有隔热保温层,立管则直接与炉膛相通,在上燃烧室出烟口处设有可移动挡板,用于随时控制上燃烧室的烟气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作用过程如下,在生火时把灰斗、燃烧室门封严,把煤加在上炉排上,加上木柴点燃,同时打开上燃烧室出烟口,柴火通过煤的间隙进入燃烧室引燃煤炭,经过干燥、干馏、挥发、燃烧等阶段,产生的高温烟气一方面通过上燃烧室出烟口经烟囱排出,另一方面进入下燃烧室,下层炉排一般不加新煤,只接受上层炉排间距落下的漏煤,并依靠由灰斗进入的空气继续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在燃烧室、烟箱内得到充分燃烧后,经反烧烟道后由下燃烧室出烟口经烟囱排出,当不需要使用上燃烧室时,可通过上燃烧室出烟口处的挡板将上燃烧室出烟口封住,此时炉膛内的高温烟气只能从下燃烧室出烟口经烟囱排出,在排烟过程中,高温烟气的余热被反烧烟道的水套和烟囱水套充分吸收,而喇叭状的环形烟道和上大下小的烟囱水套更有利于热量的吸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热效率高、节约燃料、可燃气体充分,气体、固体未完全燃烧损失小,燃烧正常时烟囱基本不冒黑烟,经过用砖砌炉子反烧3小时实验后拆开烟墙观察,烟墙内部没有被烟火烧黑变成灰白色,正反烧双层炉排炉具具有节能、炉内水温升的快、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作用,做饭、烧开水、取暖、炉口添煤时不向外冒灰烟,一个月打一次烟囱都可以等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附图2是附图1中的A-A视图
附图3是附图1中的B-B视图
具体实施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炉体9及炉体水套17、烟囱10及烟囱水套11、炉膛和烟道,其特征在于炉膛采用双炉排结构,上炉排4位于炉膛中部,将炉膛分为上下两个燃烧室,下炉排3位于炉体底部,并置于灰斗1上方,上、下燃烧室分别设有出烟口,上燃烧室出烟口14直接与烟囱相通,下燃烧室出烟口18经反烧烟道15与烟囱相通,反烧烟道四周设有与炉体水套相通的水套16,烟囱水套11的内壁是倾斜的,形成上宽下窄的烟囱水套,在烟囱内的四周、紧贴烟囱内壁设置环形烟道12,其形状为上小下大的喇叭状,在烟囱上方设有封盖,将烟囱中部的烟道封住,使烟只能从环形烟道排出,炉体水套的上下分别有集水箱2、7,集水箱通过水套和立管5连通,水套与炉膛之间有隔热保温层6,立管则直接与炉膛接触,在上燃烧室出烟口处设有可移动挡板13,用于随时控制上燃烧室的烟气排放。
立管5采用四根槽形铁与炉体水套垂直焊接,炉体水套17间距根据炉体大小可设2-10mm,水循环靠立管保障畅通和增加受热面,炉口内盖8是保温盖,用铸铁制成,内装石棉,中心用小螺丝固定,上炉排4用φ18-20mm圆钢制成,炉条间距25-28mm,下炉排3用φ12-16mm圆钢制成,炉条间距12-15mm,反烧烟道15左右立面溶水间距为14mm,后面间距为5mm,烟囱做成长方立体形,内套前后立面作成上小下宽,从左右看是梯形状,梯形套内四周用2毫米厚铁板折弯焊成烟道以增加水套受热面,让烟火从四周进入烟囱然后排出,烟管上端中心用长方形铁板封严,让下部分起到燃尽室、烟气温度向四周放热的作用。左右立面水套间距13-15mm,烧烟道挡板用4mm厚铁板制成。拉杆落下时,上烟道打开,拉杆向上拉起反烧烟道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邵国清,未经邵国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1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