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101658.7 | 申请日: | 2007-06-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77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 发明(设计)人: | 朱东风;张国彬;张缺俊;李红霞;王新征;李永平;周浩;王晓朴 | 申请(专利权)人: | 藁城市博远农牧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D41/06 | 分类号: | A01D41/06;A01D41/12;A01D45/02;A01D43/08;A01F11/06;A01F12/44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金国 |
| 地址: | 050018河北省藁城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玉米 联合 收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收获机械,特别是多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我国目前的玉米收获机主要分为自走式、牵引式和背负式3大类型,牵引机型存在作业时机组太长,转弯半径大,且收获前要预先在作物间开道。背负机型存在可靠性差、效率低等缺点。自走式机型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该机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果穗剥皮、果穗收仓、卸仓装车、秸秆粉碎5项功能。整机紧凑,结构合理,实现不对行收获,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多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包括机架、发动机、驾驶室、割台,割台由悬挂架联接在机架的前端,割台架后端的一次升运器的下端联接搅龙,一次升运器的上端装有除杂装置,除杂装置上端侧面装有一次风机,挡穗板联接在剥皮机左右侧板上,剥皮机的下部联接籽粒收集装置,其下端联接粉碎机,二次升运器的下端联接籽粒收集装置和剥皮机,二次升运器的上端底部装有二次风机,其后部装有果穗箱,梯子装在驾驶台下面。
上述的籽粒收集装置的装置输送链轮带动拨链,滑动支撑在落籽筛上,拨链上装有刮板,落籽筛下面装置底板。
上述的梯子扶手联接梯子架,旋转架联接转动臂和踏板,转动臂和踏板可相对作用旋转90度。
上述的割台护罩安装在割台前端,拨禾链联接拨禾张紧轮并装置拉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有: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籽粒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割台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割台,2搅龙,3驾驶室,4一次升运器,5一次风机,6除杂装置,7挡穗板,8剥皮机,9籽粒收集装置,10二次升运器,11二次风机,12果穗箱,13机架,14粉碎机,15发动机,16梯子,17输送链轮,18落籽筛,19拨链,20底板,21刮板,22梯子架,23旋转架,24转动臂,25踏板,26梯子扶手,27拨禾张紧轮,28拉簧,29拨禾链,30割台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包括机架13、发动机15、驾驶室3、割台1,割台1由悬挂架联接在机架13的前端,割台架后端的一次升运器4下端联接搅龙2,一次升运器4的下端联接搅龙,一次升运器的上端装有除杂装置,除杂装置上端侧面装有一次风机,挡穗板7联接在剥皮机8左右侧板上,剥皮机8的下部联接籽粒收集装置9,其下端联接粉碎机14,二次升运器10的下端联接籽粒收集装置和剥皮机,二次升运器10的上端底部装有二次风机11,其后部装有果穗箱12,梯子16装在驾驶台下面。
籽粒收集装置9的装置输送链轮17带动拨链19,滑动支撑在落籽筛18上,拨链19上装有刮板21,落籽筛下面装置底板20。
梯子扶手26联接梯子架22,旋转架23联接转动臂24和踏板25,转动臂24和踏板25可相对作用旋转90度。
割台护罩30安装在割台前端,拨禾链29联接拨禾张紧轮27并装置拉簧28。
割台1将直立的玉米植株的果穗摘掉,由第一次升运器4送到剥皮机8,剥光皮的果穗进入第二次升运器10,由第二次升运器10再把果穗送入果穗箱12,为了提高效果,在第一次升运器4的上端设有除杂装置6和一次风机5,在第一次升运器4的末端设有二次风机11,再次清杂。而割台下边的秸秆由粉碎机14切碎还田。
该机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果穗剥皮、果穗收仓、卸仓装车、秸秆粉碎5项功能。本机整机紧凑,整机紧凑,结构合理,实现不对行收获,指标优良,多功能作业,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藁城市博远农牧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藁城市博远农牧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16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