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粗纱机落纱装置的筒管托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0894.7 | 申请日: | 200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42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康文丰;姚新河;卢艳杰;陆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9/08 | 分类号: | D01H9/0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域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白海静 |
地址: | 050000河北省石家庄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粗纱机落纱 装置 筒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纱机械的零部件,具体的地说是用于悬锭粗纱机自动落纱装置的零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在纺纱落纱时,一般采用粗纱机自动集体落纱装置,该装置通常设置有数个与粗纱机锭数相对应的机械手(或卡抓),机械手臂连接有水平驱动机构。在纺纱过程中,当纺纱到预定长度,粗纱机下龙筋下降到规定位置时,机械手在水平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置于粗纱机下龙筋的上方,并抓住满纱管,此时粗纱机的下龙筋继续下降,满纱管与下龙筋中的筒管齿轮相脱离,机械手在水平驱动机构的作用下移至粗纱机下龙筋外,随后,外置落纱装置(吊锭机构)从上部吊住满纱管,机械手松开满纱管,外置落纱装置再换上空筒管,机械手抓住空筒管后再次被水平驱动机构推入粗纱机下龙筋的上方,粗纱机下龙筋上升,筒管的上缘被插入锭杆,机械手放开空筒管,空筒管被置于下龙筋中的筒管齿轮上,由此复始。该装置在其工作过程中,机械手通常要经历抓住满纱管、取走松开满纱管、抓住空筒管、松开放置空筒管这四个抓放过程。由于在落纱过程中有许多机械手在同步工作,而机械手的抓放次数又多,因而,在抓放过程中很难保证其百分百抓放到位,这就使得当满纱管处于不受控状态时而出现掉纱现象。再则,由于该装置自动控制结构的限制,人们无法对掉纱管进行检测和补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用于粗纱机落纱装置的筒管托,以此弥补原粗纱机落纱装置所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筒管托有一个管状托座,该托座上设有环形卡槽;在该托座上部有插接管;在托座的台沿上设有定位销。
本实用新型在纺纱过程中置于筒管和粗纱机下龙筋筒管齿轮之间,在纺纱过程中本实用新型随筒管一起纺纱,其具有支托筒管和传递筒管齿轮转矩的作用。在落纱过程中,落纱装置中的机械手可直接抓卡在筒管托的环形卡槽上,当粗纱机的下龙筋继续下降时,筒管托与下龙筋上的筒管齿轮分离,机械手在水平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将筒管托连同所托的满纱筒管一并移至粗纱机体外,当外置落纱装置对满纱筒管和空筒管进行交换后,再由机械手将筒管托连同所托的空筒管一并推入粗纱机体内,此时机械手将筒管托松开,在落体重力的作用下,筒管随同筒管托一起下落置下龙筋的筒管齿轮上,由此筒管、筒管托、下龙筋的筒管齿轮三者连接成一体。随后机械手水平退出,下龙筋上升到预定位置粗纱机开始新一轮纺纱工作。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可以省略机械手松放满纱管和抓取空筒管这两步工作,故可有效降低机械手在抓放过程中的失误几率。另外,当粗纱机的外置落纱装置将机械手上的满纱管交换为空筒管时,可采用光电检测装置对其进行检测,如果换管不成功,满纱管会留在筒管托上,从而避免了掉纱掉管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便于进行中断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有一个管状托座1,该托座1上设有环形卡槽2,在该托座1上部有插接管4,在托座1的台沿上设有定位销3,以传递转距。该定位销3最好有四个,呈十字形排布;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如图3所示,筒管托的托座1座落在下龙筋的筒管齿轮6上,筒管5插接在筒管托中的插接管4上。在制造时,管状托座1的内径大小应与下龙筋筒管齿轮6相匹配,托座上部插接管4的外径大小应与筒管5相匹配。为便于筒管托与下龙筋筒管齿轮6相插接,可在托座1的底部内缘设有定位槽7。该定位槽7最好如图2所示呈锯齿状,以保证其在与下龙筋筒管齿轮相插接时无死点。本实用新型可采用铸造工艺,一次铸造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08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