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100886.2 | 申请日: | 200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79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长明 |
主分类号: | F16H37/12 | 分类号: | F16H37/12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戴辉 |
地址: | 066001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式 无级 变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的改进结构,可有效地控制随输出扭矩的大小,自动实现无级变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所公开的机械式无级变速器中,它是利用输入轴端连接一个星齿轮机构,控制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架上的斜形块,通过其对应端连接的两个油缸交替位移实现无级变速,这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个技术手段。但该技术中利用了液压系统,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泄漏,影响其性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会带来维修上的不便,关键问题是传动效率低。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为CN2416279Y,公开的一种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它主要由连杆机构、变速机构、调速机构和输出机构组成;其中连杆机构与变速筒或变速杠杆构成的变速机构浮动连接,通过带动由一对超越离合、锥齿轮及锥齿轮副构成的输出机构或由一对棘轮和齿条构成的输出机构输出变速动力。当驱动轮旋转经连杆使花键轴作往复直线运动,调整调速手柄使驱动压轴在变速筒的渐开线通槽的直线区内滑动,此时变速筒不旋转,因而输出轴不转,即获得零输出;调整驱动压轴进入变速筒的斜线区,驱动变速筒旋转,通过锥齿轮机构带动输出轴转动输出动力。总之上述机构是以借助调整手柄来驱使驱动压轴位于变速筒上的不同渐开线位置实现无级变速;另外,该机构中采用了一套锥齿轮副、超越离合器来实现转换导致了结构复杂。因此,必须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状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其具有利用输出轴产生的扭矩大小,达到兼顾提供大扭力及实现无级变速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机械式无级变速器,包括输入轴和输出轴,其中所述输入轴通过其上设有的驱动卡连接一个凸轮机构;和该凸轮机构具有一内齿轮套,其内设置一个带有输出轴的齿轮啮合。这样当输出轴的负荷减小时,输出的转速增高;当输出轴负荷增大时,输出的转速降低,并通过凸轮机构的位移提供了输出轴连续产生一个脉动的扭力实现了无级变速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提及的凸轮机构,具有一凸轮套,通过其上的凸轮曲线滑槽与对称设置在驱动卡上可调的凸轮连接体连接。该凸轮机构是依靠旋转的驱动卡,带动其上的凸轮连接体转动,通过与凸轮套上的滑槽连接,控制凸轮套产生旋转,同时,作用凸轮套及具有的内齿轮套形成的曲线往复位移,向输出轴输出动力和脉动的扭力,实现不同的转速比。
上述中的凸轮曲线滑槽的展开形状为一个连续波浪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根据上述提及可调的凸轮连接体,它具有一个带有可调螺纹的凸轮杆。主要起到传递、控制所配合的凸轮套产生一个旋转力和使凸轮套能沿其作曲线回转位移。考虑到克服两体配合时的摩擦力,可在其凸轮杆的配合端安装轴承或轴套均可。
根据上述的结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凸轮连接体,可作出相应的改变,即具有一个空心螺母套,其内通过设置轴承安装一个转轴。该结构因有一个运动副,减少了转轴的磨损,其运行更加灵活。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提及凸轮机构中的凸轮套与具有的内齿轮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两个分体结构,通过组合形成一体;或者是在所具有的内齿轮套的本体上直接设有凸轮曲线滑槽即可,这样可以省去凸轮套。
上述两种结构的选择,应根据用途及应用空间来选取。
上述中的内齿轮套。与其输出轴上的齿轮啮合的同时,该内齿轮套又能相对输出轴上的齿轮脉动产生螺旋进退的往复位移,能向输出轴产生脉动的推力,用以增大扭力。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机械式无级变速器积极效果是:因采用了一个凸轮机构,不仅传递了旋转力,同时还会产生一个脉动的输出扭力;这样可根据输出轴的负荷大小自动完成无级变速,这是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变速范围大、传动效率高、传动扭矩大的特点,可广泛用于各类机动车辆、及其它需要无级变速或单方面要求增大扭矩的设备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凸轮连接体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和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旨在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质,但不能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和保护范围构成任何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长明,未经李长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008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衡球控制阀
- 下一篇:带法兰面的高强度悬置套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