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供体器官修复盆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9881.2 | 申请日: | 2007-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17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曹明霞;王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明霞;王霞 |
主分类号: | A61B19/00 | 分类号: | A61B1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光仁 |
地址: | 30019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体 器官 修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专用于医学目的的容器或外科用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作器官移植手术中使用的供体器官修复盆。
背景技术
器官移植手术中,供体器官的修整是一个关系手术成败的关键步骤,现在修整的方法是将一个无菌的大盆放在器械台面上,里面盛有大量的无菌冰屑,再将供体器官修整盆置于冰上。工作时,在现有高度的器械台面上放置盛有冰块的大盆后,再往冰盆里放置供体器官修整盆。目前,修整器官时需要大量的无菌冰,而大量冷冻储存无菌冰则需要大型设备,无菌冰是由生理盐水冰冻而成的,再由护士手工砸碎制成冰屑,在消耗大量生理盐水的同时,给护士带来了繁重体力劳动,也给病人造成了高额的费用。然而,应用普通机制冰,或天然冰则担心会污染无菌的手术环境、手术台、手术用品。
中国专利200620027078.3公开了一种“供体器官修整台”,其是在普通医用治疗车的台面上形成有平底储冰凹槽,槽底形成有可用胶塞封堵的排水口。这样设计的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预先在储冰凹槽内放置碎花冰,在供体器官修整台上铺置一次性防水无菌罩单,再将无菌的供体器官修整盆卧置在供体器官修整台的储冰凹槽内。使医务人员避免在普通操作台上因叠加盆具高抬双臂之苦,降低了医务人员工作时的劳动强度,为术者提供满意的工作条件,为手术提供了无菌环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移植的器官修整过程中,使用生活中的盆具不便,而缺少专用装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供体器官修复盆。
本实用新型是按以下技术方按实现的。
一种供体器官修复盆,包括由圆形盆底、盆壁一体形成盆口向上的盆体,其特征在于盆体是双层结构,其间形成盆状空间,盆外层形成有塞子封堵的孔口。
这样设计的本实用新型,在盆状空间内经孔口填装碎花冰,解决了通常使用大小两个盆,并在盆间放置冰块或碎花冰的繁杂不便的装置及其应用,为器官移植提供了专用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部分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部分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盆体 2.盆口
3.盆内壁 4.盆外壁
5.盆内底 6.盆外底
7.7a.塞子 8.密封圈
9.9a.孔口 10.凹陷部
11.盆状空间 12.螺纹部
13.外螺纹 14.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中相同的部分使用了同样的标记代码。
一种供体器官修复盆,包括由圆形盆底、盆壁一体形成盆口2向上的盆体1,盆口2直径大于或等于盆底直径,而盆体1是双层结构,其间形成盆状空间11,盆外层形成有塞子7或7a封堵的孔口9或9a。
所述的供体器官修复盆,其双层结构的盆体1是一体形成的盆内底5、盆内壁3与一体形成的有孔口9的盆外壁4、盆外底6经盆口2边沿结合为一体,便于加工制作。孔口9可安装塞子7,盆外壁4上部的孔口9用于填装碎花冰,以及清理碎花冰和融化的冰水。
所述的供体器官修复盆,其双层结构的盆体1是一体形成的盆内底5、盆内壁3与一体形成的有孔口9a的盆外底6、盆外壁4经盆口2边沿结合为一体,便于加工制作。
所述的供体器官修复盆,其特征在于封堵的孔口9的塞子7a,其外周形成的外螺纹13是与盆外壁4孔口9或盆外底6孔口9a螺纹部12配合的。
所述的供体器官修复盆,其盆外底6的孔口9a周围形成有凹陷部10,并位于盆外底的中心。这样有利于安装塞子7a后不超出盆外底6的底面,使其放置在手术治疗台面或桌面上保持平稳。而且,形成有孔口9a的盆外底6安装塞子7a时,加设橡胶密封圈8以防漏水。而在盆外底6盆外壁4上部还形成有排水孔14,便于清理清理盆形空间11内凹陷部10周围残留的冰水。
所述的供体器官修复盆,其盆体1是采用不锈钢板材制成的;塞子7是塑料注塑成型的,可加工成柱状螺纹塞子7或有螺帽的螺纹塞子7a。
使用时,从孔口9或9a填装碎花冰至盆形空间11的下1/3-1/2,封堵塞子,即可供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明霞;王霞,未经曹明霞;王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98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