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冷却气体制备滴丸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9483.0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919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兵;张文生;荣昌盛;王世庆;章顺楠;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3/06 | 分类号: | A61J3/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江镇华 |
地址: | 300402天津市北辰科***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冷却 气体 制备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药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备工序简单,无有机残留问题,无交叉污染隐患,便于清洗的一种利用冷却气体制备滴丸的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滴丸的制备是采用将融化物料滴到与物料不相混溶的液体溶酶来获得,冷媒可以为水溶性溶剂及油溶性溶剂。其中水溶性溶剂多为水、甘油等;油溶性溶剂多为石蜡油及硅油。采用油溶性溶剂冷却制得的滴丸,冷却液残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后续甩油、擦油工序不可缺少,但并不能解决有机残留问题;同时,由于硅油等冷却液的黏附性,使设备无法获得完全清洁,成为交叉污染的隐患,是现今GMP企业面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备工序简单,无有机残留问题,无交叉污染隐患,便于清洗的一种利用冷却气体制备滴丸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冷却气体制备滴丸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滴丸装置、与滴丸装置密封连通的冷却管道,以及与冷却管道相连接并循环向冷却管道的外侧输送冷媒的制冷装置。
所述的滴丸装置包括有:与料液输送装置的管路相连通的化料罐;与化料罐连通的滴头;设置在滴头外部对滴头进行保温的保温腔。
所述的滴头为上、下贯通的漏斗形结构,并且由外至内具有相同形状的1~4层,每两层之间通过支撑相固定连接。
所述的化料罐与滴头相对应,也设置有1~4个,每个化料罐对应连通滴头的一层。
所述的保温腔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蒸汽加热装置或电加热装置或红外加热装置中的一种,在保温腔对应于滴头的下出口处形成有开口,所述的开口大小与滴头的宽度大小对应,并与冷却管道的上端口密封连接。
所述的保温腔的顶部还设置有振动装置,所述的振动装置穿过保温腔的顶部与滴头相连,用于对滴头产生振动。
所述的冷却管道为直桶型或螺旋型管道,冷却管道的上端口与滴丸装置的保温腔下端的开口密封连通,冷却管道的下端为与滴丸收集桶相对应的开口结构。
所述的制冷装置为冷阱结构,包括有:内部装有冷媒的冷媒储罐;对冷媒储罐内的冷媒进行制冷的制冷机;分别与冷媒储罐的冷媒出口和冷媒入口相连通、在其内部循环冷媒的夹套;所述的夹套紧密套在冷却管道的外侧。
所述的夹套的下部设置有与冷媒储罐的冷媒出口通过泵相连通的冷媒入口,所述的夹套的上部设置有与冷媒储罐的冷媒入口相连通的冷媒出口。
所述的夹套的外部还设置有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冷却空气制备滴丸的设备,采用空气冷却方式滴丸,可以避免传统的采用液体石蜡及硅油等液体冷凝方式的后续残留溶剂处理手续,如后续脱油处理步骤,简化了操作工序,完全无有机溶剂残留,并降低了滴丸制备的成本。设备采用直筒管道设计,无清洁死角,清洗方便,便于GMP企业的清场,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利于产品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设备中的滴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滴丸装置 2:冷却管道
3:空气制冷装置 4:化料罐
5:滴头 6:保温腔
7:管路 8:振动装置
9:制冷机 10:冷媒储罐
11:泵 12:夹套
13:侧管路 14:外层
15:里层 16:支撑
17:冷媒出口 18:冷媒入口
19:冷媒入口 20:冷媒出口
21: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冷却气体制备滴丸的设备做出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采用低温空气作为冷却介质,通常温度低于0度,与熔融的滴丸辅料接触,将其降温到凝固点以下,以保证滴丸成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冷却气体制备滴丸的设备,包括有:滴丸装置1、与滴丸装置1密封连通的冷却管道2,以及与冷却管道2相连接并循环向冷却管道2的外侧输送冷媒的制冷装置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94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