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用一体极柱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9459.7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86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张娜;张火成;刘凤龙;邱瑞珍;苏金然;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蕴华 |
地址: | 30038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柱 锂离子 动力电池 一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极柱,尤其涉及一种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用一体极柱。
背景技术
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由于具有循环寿命长、体积小、质量轻、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点,在混合电动汽车等大功率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圆柱型电池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一致性好,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尤其从耐压、安全性和电性能考虑均得到国际认可。从国外比较成熟的专业厂家看圆柱型电池为优选结构,如法国SAFT公司的HP6、HP12、HP30电池、德国Varta公司的6Ah电池及美国Polystor公司的9Ah电池都是圆柱型电池。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是由几十只至上百只单体电池通过汇流条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电池组,并须提供出20~30C(倍率)的大电流,小型圆柱型锂离子电池一般连接方法是内部由极耳焊接到电池极柱,外部由镍带焊接到电池极柱,但对于大型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因其容量高、电流大,不适宜采用宽厚的导电带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因此开发新型连接结构的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极柱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用一体极柱,通过极柱体不同部位的不同结构,可密封牢固地固定于电池壳盖上,并使锂离子动力电池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方便地实现与内、外电器件的连接,达到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电气连接可靠性高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用一体极柱,包括极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柱体中部设置有卧装于电池壳盖凹槽中的定位基台,定位基台下部是连接电池内部极耳的内连螺柱,定位基台上部是密封用锥形台,锥形台上部是中心设有外部连接用螺纹沉孔的外连螺柱。
所述的定位基台是多边形基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提供出一种具有多功能结构的一体极柱,其上部设有用于外部连接及固定用外连螺柱,下部设有连接电池内部极耳的内连螺柱,中间设有定位基台及密封用锥形台,通过该一体件可同时完成电池极柱的内、外连接,且只须辅助紧固螺母及密封垫圈即可牢固地连接在电池壳盖上,起到密封连接作用;尤其采用机械式螺纹连接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焊接,解决了大电流高能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串、并联问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加工,电气可靠性高,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1-图2示出一种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用一体极柱,包括极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柱体中部设置有卧装于电池壳盖凹槽中的定位基台4,定位基台下部是连接电池内部极耳的内连螺柱5,定位基台上部是密封用锥形台3,锥形台上部是中心设有外部连接用螺纹沉孔1的外连螺柱2。上述的定位基台4是多边形基台,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可卧装于电池壳盖凹槽中,起到固定定位作用,本实施例中多边形基台采用六边形基台;定位基台4上部的锥形台在安装时将密封垫圈套装其上,可实现紧密接触起到加强密封作用;安装时还需外加紧固螺母拧入外连螺柱2的外部螺纹上,并压紧在密封垫圈上面,使极柱体牢固地固定在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壳盖上;外连螺柱2中央的螺纹沉孔1用于与外部电器件的螺纹连接,并实现形成电池组的多个电池的串联和并联;内连螺柱5用于与电池内部极耳的螺纹连接并固定于电池芯上。在实际制作中,因外连螺柱2中央开设螺纹孔,因此在制作中外连螺柱2的外径一般是内连螺柱5的外径的1.5~2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极柱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并通过机械连接解决了大电流高能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串、并联问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机加工手段易于制作,适宜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94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