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8529.7 | 申请日: | 200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88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陈章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章英 |
主分类号: | B25B23/00 | 分类号: | B25B23/00;B25B15/00;B25G3/12;B25G3/26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高凤荣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快脱接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快速插接起子头及防止插接失效且构造简单的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快接脱杆请参阅图1A至图1C所示,该快脱接杆是具有一套体10及一杆体20,该杆体20内部设有一套合块30及一弹性件40,该套体10套接于杆体20之外,并于该套体10及杆体20之间设置一卡掣件21,该套合块30设有一档块31及一限位块32,正常状态为该限位块32受卡掣件21作用(如图1A所示),达到限位的目的,该档块31可避免卡掣件21另一端作用于套合块30,若快接脱杆受到外力作用或振动影响,导致该套合块30位移,同时该卡掣件21朝杆体20内部移动(如图1B所示),当该套合块30下方弹性件40推顶作用时,则该档块31或套合块30前端受到卡掣件21作用(如图1C所示),无法复归正常位置,导致起子头无法插入,而快接脱杆整体失去插接起子头的功效,故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困扰,因此就整体而言,是一种稳定性不高的设计,实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达到快速释放与插接起子头的目的,避免套合块无法复归导致无法插接起子头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包括一套体、一杆体及一卡掣件;其特征在于,该套体是中空形态,且该套体套接于杆体外;该杆体一端是一套合部;该卡掣件是装置于套体与杆体之间并受套体连动控制,该卡掣件设有一凸部,该卡掣件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当第一状态时,该卡掣件受限于凸部,使得该卡掣件的第一端沿杆体径向朝外移动,并退至该套合部外,当第二状态时,该卡掣件的第一端沿杆体径向朝内移动,并深入该套合部内,用以限位卡固;借由上述结构达到快速释放与插接的目的,以及避免卡掣件无法复归至第一状态的功效。
前述的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其中套体内具有一抵顶段,以将卡掣件于第二状态时推入套合部内。
前述的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其中卡掣件为U形,且该第一端较第二端短。
前述的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其中凸部为圆形或三角形。
前述的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其中凸部具有弹性。
前述的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其中凸部为弹簧或弹片。
借由该卡掣件的第一端沿杆体径向朝内移动,并深入该套合部内,用以限位起子头,使用完毕后,该套体上推,该套合块复归至第一状态,同时卸下起子头,借由上述结构达到快速释放与插接起子头的目的,以及在第一状态时卡掣件的第一端沿杆体径向朝外移动的特性,避免套合块无法复归导致无法插接起子头的情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A是现有快脱接杆结构的正常状态剖面图。
图1B是现有快脱接杆结构的过渡状态剖面图。
图1C是现有快脱接杆结构的失效状态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A是图2所示的分解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的第一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的第二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的第一状态剖面图。
图5A是图5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快脱接杆结构的第二状态剖面图。
图6A是图6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套体 11————抵顶段
20————杆体 21————卡掣件
211————第一端 212————第二端
213————凸部 22————孔洞
23————卡槽 24————结合部
25————套合部 30————套合块
31————档块 32————限位块
33————推抵面 40————弹性件
41————C形扣 42————卡固套
50————结合杆 51————结合端
60————起子头 61————凹环槽
62————导角 63————驱动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章英,未经陈章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8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料理机的食品加工方法
- 下一篇:食物料理机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