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把手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7053.5 | 申请日: | 200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49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潮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潮湖 |
主分类号: | B62K21/12 | 分类号: | B62K21/1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钱凯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把手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把手,尤其涉及一种借由加强件可补强夹持部的结构强度不足,且制造简便,达到轻量化与高强度的自行车把手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不仅仅为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竞赛活动,自行车竞赛在速度及时间的严苛考验下,自行车的设计朝着轻量化及高强度的方向发展,但强度往往与重量成正比,如何在高强度与轻量化之间取得平衡点,一直是自行车产业所待解决的课题,在自行车运动及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各种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高强度结构及轻量化的自行车亦相继问市。
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086214842『登山车自行车的把手改良结构』,自其两端向中段呈弯曲的把手结构中,在最初一体制造过程中,直接将其两端制成外管径较小的管体,供其与自行车刹车把手固定座做套合固定,进而特别将整个把手自弯曲部位至整个中段部位,直接制成较大外管径的管体,供其中央与竖管的前端束管套合锁固的同时,特别兼顾令整个把手结构在整体登山自行车骑乘于颠簸路段时,可令把手结构在位其两端与中段连结的弯曲部位,可承受一较大的冲击。现有自行车把手结构揭示把手中段制成较大管径的管体,以供竖管套合锁固,把手两端制成较小管径的管体,增加结构强度;实际上,把手中段承受较两端更大的应力,测试后发现较容易于把手中段发生断裂的情形,若骑乘中发生断裂,后果不堪设想,故,把手强度的要求不可不重视;
再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086200226『自行车中段呈弯曲的手把改良结构』一案,尤指借由在手把两端沿中央弯曲,而提供一辅助管两端得分别焊固于该手把中央弯曲两端上的位置处,在最初手把以一体制成过程中,特别将位于该段落的顶、底两端缘制成内凸式对称而厚度较厚,而其两侧呈较薄的管体,或配合直接单独于该弯曲段落中提供辅助管两端焊固的位置段,同样于最初手把一体制成过程中,将该段落制成顶、底两端缘呈内凸式对称而厚度较厚、两侧较薄的管体;进而借由上述结构,特别令整个手把与辅助管焊接过程中,不但可达到一个于焊接固定,且提供整个手把与辅助管焊固、并安装于自行车上使用时,使该整个手把不但整体结构强度较佳,且整个手把不致从手把与辅助管焊接处断裂,另一现有自行车把手结构利用增加厚度的方式加强把手强度,如此虽然达到增加强度的效果,但也相对增加重量,况且厚度不均匀处,更易造成应力集中的效果,故,增加厚度并非适当解决方法。
有鉴于现有自行车把手结构存在的种种缺点,因此本创作人凭借从事此产品制造开发累积的多年丰富经验,不断潜心研究及经过多次的研究改良,终于研发出一种突破性的自行车把手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结构,借由加强件可补强夹持部的结构强度不足,且制造简便,达到轻量化与高强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行车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其本体包括一夹持部、两握部及一加强件,其中:该夹持部是设置于本体中段;该握部是设置于本体两端;该加强件是设置于本体中段,且该加强件是贴合夹持部内侧;借由上述结构达到增加夹持部强度且重量轻的功效。
前述的自行车把手结构,其中加强件两端各设有一导角,用以强化支撑效果。
前述的自行车把手结构,其中加强件为碳纤维材质或铝合金材质。
前述的自行车把手结构,其中夹持部厚度等于握部厚度。
前述的自行车把手结构,其中加强件厚度是小于或等于夹持部厚度。
前述的自行车把手结构,其中夹持部与握部之间为一过渡区,该加强件长度不超过过渡区。
前述的自行车把手结构,其中握部外径小于或等于夹持部外径。
前述的自行车把手结构,其中加强件硬度是小于夹持部硬度。
再者,借由夹持部与握部厚度保持一致,不会发生现有结构厚度不均,产生应力集中的效应,更借由保持一定的厚度,获得制造的便利性,并可追求轻量化与高强度的平衡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把手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把手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2-1是图2所示线段AB的剖面示意图。
图2-2是图2所示线段CD的剖面示意图。
图2-3是图2所示线段EF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把手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1是图3所示圈选处G的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潮湖,未经陈潮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70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