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波浪重力能轨道车发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6982.4 | 申请日: | 2007-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54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郭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强 |
主分类号: | F03B1/00 | 分类号: | F03B1/00;F03B13/00;H02K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1天津市南开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波浪 重力 轨道 发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波浪重力能轨道车发电系统属于波浪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波浪气柱振荡发电技术。通过与海水相通的气室,在波浪作用下,推动气室内的水上下振荡,将波浪能转换成空气动能,利用活塞带动异步发电机工作。
波浪气柱振荡发电方法的技术缺陷在于:一.利用空气作为中间介质,而空气的可压缩性使波浪的能量不能充分转化;二.波浪的涌动高峰有间歇性,因此发电机难以连续高效运转;
三.利用波浪的面积小,不能大范围利用波浪能量。四.电站建设投入高,发电效率低,发电机成本高。
发明内容:
1.波浪重力能轨道车发电系统,由发电机车、悬空轨道、轨道支柱、水车与轨道的连接钢缆、地面缓冲轨道、水斗水车、挡浪堤、聚浪堤构成,其特征是:悬空轨道(2)与轨道支柱(4)通过钢轴(3)铰接,轨道支柱固定在挡浪堤(9)上,发电机车(1)置于悬空轨道上,悬空轨道的两端由连接钢缆(5)与水斗水车(10)上的钢缆绞盘(11)连接,水斗水车通过水车轴(12)与水车支架(13)铰接固定在挡浪堤的进水口(7)处,挡浪堤为自海底向陆地渐高的梯形斜面坝体,聚浪堤(8)是建在挡浪堤上与挡浪堤垂直的迎浪面外宽内窄的梯形堤坝,挡浪堤上面铺设地面环形缓冲轨道(6),缓冲轨道可与跷板轨道对接。
波浪重力能发电系统相对波浪气柱振荡发电技术的优点是:一.通过堤坝将大范围的波浪能汇集到小范围做功,能量得到集中;二.将水位得到抬高的水注入水斗转化成重力能,使波浪的能量得到整装,减少了中间介质的能量损耗,波浪能可以得到高效转化;三.发电机车在斜面轨道高速运行,因此可以高效发电,一次波浪的涌动高峰就可以发电,不受波浪峰、谷间歇的影响;四.可以使用高速发电机,因此发电效率高,投资小,并可大规模建设。
附图说明
图1是波浪重力能轨道车发电系统的正面分布示意图。图中的虚线为悬空轨道的运动示意。图中数字标记:1:发电机车,2:悬空轨道,3:轨道与支柱的连接钢轴,4:轨道支柱,5:水车与轨道的连接钢缆,6:地面缓冲坡轨,7:进水口,8:聚浪堤,9:挡浪堤。
图2是堤坝进水口及水斗水车处侧面剖视图。图中数字标记:10:水斗水车,11:水车上的钢缆绞盘,12:水车轴,13:水车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将长度适当的轨道(2)悬空置于达到设计高度和强度,基础稳固的支柱(4)上,悬空轨道两端以支柱为中心处水平平衡状态,平行于地面,轨道与支柱通过钢轴(3)栓定连接,轨道可以以钢轴为轴心在外力作用下两端上下摆动,轨道两端用钢缆(5)连接水斗水车(10)上的绞盘(11)。水斗水车是由若干个水斗组成的轮状水车,每个水斗的容量为注水后的重量大于发电机车(1)的重量,水斗水车通过支架(13)上的水车轴(图12)固定在挡浪堤上(9),水斗水车注水后绕轴转动,水车上的绞盘卷缠钢缆。
利用升浪堤坝提升波浪的高度,升浪堤坝由挡浪堤和聚浪堤(8)构成,挡浪堤为自海底向陆地渐高的梯形斜面坝体,聚浪堤是建在挡浪堤上与挡浪堤垂直的迎浪面外宽内窄的梯形堤坝,海浪经升浪堤坝抬高水位经进水口(7)注入水斗水车,水的重力使水斗水车转动,水斗水车上的绞盘卷缠连接水车和轨道的钢缆牵动轨道向下倾斜产生落差,为水斗水车的一个牵引行程,轨道上的发电机车沿倾斜方向向下运动,车轮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车是将发电机安装在有四个轨道车轮的车厢内,发电机转子通过传动带或齿轮与车轮连接。地面铺设有坡度的缓冲轨道(6),悬空轨道向下倾斜与地面轨道连接后,发电机车在地面轨道上继续运行,直到势能释放完毕,顺坡道自动滑回悬空轨道顶端。一边的水斗水车完成一个牵引行程后,进水口停止注水,绞盘放松钢缆,另一边水斗水车开始经进水口注水,开始牵引行程,带动悬空轨道向另一方向倾斜,此过程不断重复,发电机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车轮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电流通过电缆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强,未经郭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69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