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筋矫直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6587.6 | 申请日: | 200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611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金曼乔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1/02 | 分类号: | B21F1/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庆 |
地址: | 30011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 矫直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材加工机械领域;具体地说属于钢筋矫直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以吨计量的钢筋原料是成卷出厂的,使用前需要将不直的钢筋矫直并截成规定的长度。过去的钢筋矫直机主要由电机和矫直机构组成。其中,电机是动源,动力经传递既可达到传输钢筋物料的作用,又可矫直钢筋;矫直机构由两组平行的压辊组成,钢筋经过时受到同一对应方向的多次反复弯曲。其缺点是钢筋矫直效果欠佳,且由于在夹送和弯曲进程中横肋和纵肋易扭伤受损,影响钢筋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钢筋矫直机,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改进钢筋矫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钢筋矫直机,包括电机和矫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矫直机构由在竖直平面内对材料进行矫直的初矫直装置、在水平面内对材料进行矫直的水平矫直装置和最后在竖直平面内对材料进行精确矫直的精矫直装置顺序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矫直机采用了竖直-水平-竖直式的三步矫直,不仅矫直后的材料平直度可高达±2mm/m以内,而且钢筋材料的表面横肋也不受损伤,钢筋自身的纵肋平直不被扭伤。此外,本机的矫直速度较高,在保持上述的矫直效果的同时,φ5~φ10钢筋矫直速度高达150m/min,φ9~φ14钢筋矫直速度高达90m/min.。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其中:1矫直机底座,4导位,5A组被动辊,6A组主动辊,7A组螺杆机构,8B组主动辊,9B组被动辊,10B组螺杆机构,11C组螺杆机构,12C组被动辊。
图2为图1的俯视图。其中:2皮带轮传动机构,3电机,4导位,5A组被动辊,6A组主动辊,7A组螺杆机构,8B组主动辊,9B组被动辊,10B组螺杆机构,11C组螺杆机构,12C组被动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
参见附图1,附图2本实用新型钢筋矫直机包括电机3和矫直机构,所述的矫直机构由在竖直平面内对材料进行矫直的初矫直装置、在水平面内对材料进行矫直的水平矫直装置和最后在竖直平面内对材料进行精确矫直的精矫直装置顺序构成。
导位4安装在初矫直装置的前部和精矫直装置的后部,主要是防止钢筋在矫直时脱离矫直棍,起导位定向作用。
所述的矫直机构是由固定在机架上的两排多个平行的矫直辊组成,所述的初矫直装置由轴线水平放置分上下两排配置,一排是A组被动辊5,另一排是A组主动辊6;电机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2与A组主动辊6连动。
所述的精矫直装置由轴线水平放置分上下两排配置,一排是B组主动辊8,另一排是B组被动辊9,电机通过皮带轮传动机构2与B组主动辊8连动。
所述的初矫直装置、精矫直装置的上排辊分别是A组被动辊5和B组被动辊9,它们被分别装在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A组螺杆机构7和B组螺杆机构10上,转动螺杆的头部,被动辊就可以上下移动,以此实现其位置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直径和物理性能的材质。
水平矫直装置的矫直辊轴线是竖直的,由C组两排被动辊12组成,其中C组被动辊12与C组螺杆机构11连接在一起。这两排辊分列在材料通过中心的两侧,距材料中心的位置可分别调节。调节装置和上述的初、精矫直辊的调节装置是类似的,也是通过旋动螺杆的头部实现的;只是被调节的辊在调节时,位置是在水平面内趋近或远离材料的中心位置,以增加或减少对钢筋的压下量,消除钢筋水平方向的残余应力。
初矫直装置、水平矫直装置和精矫直装置安装在矫直机底座1上,通过矫直机底座1将上述三大部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矫直机底座1将整台矫直机固定在地基上,以稳定支撑整台矫直机。
钢筋从导卫装置一端进入矫直装置,通过调整各浮动辊的位置,直至达到适度的矫直效果。
材料通过初矫直消除了材料原来的小曲率半径弯曲,实现了统一的曲率;再通过水平矫直和精矫直实现了工艺预定平直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金曼乔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金曼乔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65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