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背压排气制动阀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4472.3 | 申请日: | 200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928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天安;闫峰;杨金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9/06 | 分类号: | F02D9/06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薇 |
地址: | 130011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背压 排气 制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排气制动阀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背压排气制动阀。
背景技术
排气制动阀由于其制动功率较大,制造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在大功率商用车上。当商用车行驶在路面情况较好的道路上,需要减速时,独立使用排气制动阀就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制动效果,而当行驶在路况不好的地区,例如行驶在一些经常有长陡下坡路的山区时,一般将排气制动和发动机制动联合使用,以提高制动功率。
现有的排气制动阀种类很多,它们通常是由蝶阀、阀体和汽缸等部件组成,安装在发动机的排气歧管后面,或者是安装在增压器后面。
当排气制动阀工作时,汽缸控制蝶阀旋转,将排气管阻塞,排气管中的排气背压增加,对活塞运动产生阻力,这种阻力通过曲轴,汽车的传动系等传递给车轮,形成制动力,从而起到了给发动机和汽车减速的作用。
当排气制动阀工作时,可以建立起较高的排气背压,排气背压的大小和发动机转速相关,发动机转速越大,就会有越多的排气冲入排气管中,排气背压也就随之增大。排气背压越大,发动机的制动功率就越大,所以,通过增大排气背压的方式,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制动功率。但是,排气背压是不能无限制增大的,因为排气背压越大,发动机的热量就越大,由于排气制动阀的作用,热量释放减缓,尤其在发动机高转速时,排气背压很可能超过发动机所能承受的限值,发动机将处于过热状态,这会给发动机的寿命,动力性等带来很大损害。这个问题在装有能提供高背压的排气制动阀的发动机上更为明显。除此之外,当排气制动阀的蝶阀关闭时,排气管中的排气背压增加,排气背压作用在排气门背锥面上,当排气背压压力超过排气门弹簧预紧力和缸压的合力时,排气门会出现二次开启现象,将对配气机构的零部件,尤其是排气门造成较大损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结构问题,提供一种高背压排气制动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高背压排气制动阀,它包括有汽缸、排气制动阀,汽缸与排气制动阀安装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限压阀和连接管,限压阀通过连接管与排气制动阀连接,限压阀上开有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高背压排气制动阀具有优化排气背压,提高制动功率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排气制动阀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排气制动阀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限压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限压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排气制动阀和限压阀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3可知,高背压排气制动阀,它包括有汽缸1、排气制动阀2,汽缸1与排气制动阀2安装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限压阀3和连接管4,限压阀3通过连接管4与排气制动阀2连接,限压阀3上开有排气孔5。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限压阀,它是由阀体a7和阀体b8、阀瓣9、调整螺栓10、螺母11、弹簧座12、弹簧13、交换孔15、防尘装置14组成,弹簧座12、弹簧13、阀瓣9依次安装在阀体a7内,阀体a7和阀体b8安装在一起,阀瓣9密封在阀体b8上,调整螺栓10的一端与弹簧座12相接触,螺母11安装在调整螺栓10的另一端,在阀体a7的侧面偏中部开有交换孔15,在交换孔15的尽头安装有防尘装置14,在阀体a侧面的上部开有排气孔5。
限压阀阀体a7和阀体b8用螺栓16连接,阀瓣9在弹簧13的预紧力作用下紧紧密封在阀体b8上,之所以把阀体做成两部分,一是为了加工方便,阀瓣9和阀体b8的接触面,即密封面需要精度较高的磨削加工,以保证密封性,二是为了扩大排气空间,以使气体迅速排出;调整螺栓10、螺母11和弹簧座12用来调节弹簧13的预紧力,交换孔15有两个作用,一是排出阀体a7的气体,使其与大气压力一致,二是为了加强弹簧13与大气的热交换,降低弹簧13的工作温度,保证弹簧特性,在交换孔15的尽头有个防尘装置14,目的是为防止沙子、灰尘等进入到阀体a7的弹簧工作腔中,保护弹簧13;阀瓣9与弹簧接触一端有一个凸边18,凸边18与弹簧相匹配,防止阀瓣9开启过大而过度压缩弹簧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44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增大发光面积的节能灯
- 下一篇:一种用于汽车安全带的预拉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