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催化剂装添桶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92615.7 | 申请日: | 200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21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杨立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4/00 | 分类号: | B01J4/00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装添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领域的一种催化剂装添桶,用于向反应器内装添催化剂。
背景技术
为了去除炼油厂油品中多余的烯烃,需要将油品与催化剂加入反应器进行聚合反应;常采用白土作为催化剂。目前,现场白土催化剂装添常采用手动葫芦吊挂普通装添桶的方法,装添桶由桶体和底板组成。装添方式比较简单,经常需要几个人一起搬抬白土催化剂装添桶并在提升后向反应器内倾倒白土催化剂,劳动强度很大,且污染周围环境。此外,空气中会布满吸入性的白土催化剂颗粒,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催化剂装添桶,以解决采用现有的催化剂装添桶向反应器内装添白土催化剂所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污染环境、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催化剂装添桶,设有桶体,其特征在于:桶体的底端为敞口结构,下方设有圆锥面形的下座体,桶体内设有拉杆,拉杆的底部与下座体相连,桶体上设有支架。
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催化剂装添桶在操作时,先按照常规方法装满白土催化剂,再使用电动葫芦提升拉杆,从而提升整个催化剂装添桶。在重力作用下,桶体底端端面和下座体自动压紧,密封住桶体内的白土催化剂。催化剂装添桶提升至反应器卸料孔上方位置时,用电动葫芦控制催化剂装添桶下落,至桶体的下部与下座体进入反应器卸料孔内,同时支架将桶体支承于反应器封头上。之后继续控制拉杆和下座体下落,使下座体与桶体脱离;桶体的底端被打开,白土催化剂由此落入反应器内,完成卸料操作。由以上的操作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安全,可以减轻劳动强度;白土催化剂全部卸入反应器内,不污染周围环境,并且不散布于空气中,防止了其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催化剂装添桶沿轴向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催化剂装添桶向反应器内卸料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催化剂装添桶,设有桶体1,桶体1的底端为敞口结构,下方设有圆锥面形的下座体3。下座体3的圆锥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一般为35~45度(夹角α实际上是该圆锥面的母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使桶体1的底端端面能与下座体3紧密贴合,桶体1的底端端面也为圆锥面形,且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与下座体3的圆锥面相同。桶体1内设有拉杆2,拉杆2一般用圆钢制成。拉杆2的顶端设有吊环,操作时吊挂于电动葫芦的吊钩上(附图中只示出电动葫芦的吊钩,未示出电动葫芦)。拉杆2的底部与下座体3相连。如图所示,下座体3的顶部设有开孔,拉杆2的底部穿过开孔,用螺母紧固、点焊的方式与下座体3连接。桶体1上设有支架4。如图所示的支架4用角钢制成,每个支架4由水平段和垂直段组成;水平段的一端连接于桶体1的外壁(通常采用焊接),垂直段的底端为支承端。上述结构的支架4一般是绕桶体1的外壁均匀设置3个。
本实用新型催化剂装添桶的各部件一般采用碳钢材料。主要结构参数一般如下:桶体1的直径D为1.5~1.8米,长度L为2.5~2.8米;桶体1、下座体3的壁厚为5~8毫米,拉杆2的直径为8~10毫米。
参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催化剂装添桶在操作时,拉杆2顶端的吊环吊挂于电动葫芦的吊钩上。催化剂装添桶先按照常规方法装满白土催化剂,再使用电动葫芦提升拉杆2,从而提升整个催化剂装添桶。在重力作用下,桶体1底端端面和下座体3自动压紧,密封住桶体1内的白土催化剂。催化剂装添桶提升至反应器卸料孔6上方位置时,用电动葫芦控制催化剂装添桶下落,至桶体1的下部与下座体3进入反应器卸料孔6内,同时支架4将桶体1支承于反应器封头5上。之后继续控制拉杆2和下座体3下落,使下座体3与桶体1脱离;桶体1的底端被打开,白土催化剂由此落入反应器内(如图2中带箭头的曲线所示),完成卸料操作。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向反应器内装添白土催化剂。在与之类似的向反应器内装添其它催化剂的场合,也可采用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26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