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式电动助力操纵杆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1474.7 | 申请日: | 2007-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06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丰;李明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丰;李明阳 |
主分类号: | B62D1/12 | 分类号: | B62D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000安徽省阜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电动 助力 操纵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种汽车、三轮车、电动车等一种一般车辆领域中的代步车用操纵杆实现汽车的转向、制动、加速、驾驶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可方便操控,而能控制代步车操纵杆的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多种汽车、电动车和三轮车等主要是一种利用电动马达或电池驱动,以一定速度前进的车辆,现有车辆主要是在一车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前、后轮,在车体上另设置有一可驱动后轮转动的马达驱动装置,并设置有一可控制前轮转向的方向盘或把式,藉此来控制前轮相对车体偏转,以改变车辆的行进方向。这种方向盘构造复杂、造价高、易磨损,占据车内空间较大。据科学研究表明,在紧急情况下,人体对操纵杆刹车系统快0.2秒,这相当于延长了10米的刹车距离。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汽车车辆方向盘及把式在结构及使用上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本设计人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经过不断的改进、优化,设计了确具有实用功效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汽车车辆方向盘及把式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汽车及其他车辆的立式电动助力操纵杆,用一个操纵杆拉杆机构来代替方向盘和方向把以及刹车踏板来控制车速的快慢,利用操纵杆实现电控与线控加速制动控制系统。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使其主要是操纵杆底部设一连接至前轮的枢座,在操纵与枢座间则设置有一外管及内杆所组成的定位器,在外管及内杆间设置有一锁紧结构,又在操纵杆上设置有一按把,使外管及内管可相对伸缩移动,进而让操纵杆能相对枢座转动,以调整操纵杆的位置,而可提供一种电动助力操纵调整机构,并能达到控制车辆行驶方向、速度等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车辆立式电动助力操纵杆,其主要是在操纵杆的底部枢设置一连接至汽车前轮的枢座,在操纵杆的顶端设置有供驾驶者把握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操纵杆底部固定在前轮的枢座,枢座由轮胎固定轴用螺栓固定。拉杆由活动支点和固定支点,在拉杆与方向操纵杆之间设有拉杆转向球头,使其转向活动灵巧、转动自如,在方向操纵杆下部装有制动传感器和加速传感器,制动传感器和加速传感器由固定支点加以固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利用立式电动助力操纵杆完成转向、制动、加速等动作来实现驾驶汽车的目的,不仅具有诸多的优点和实用价值,且在同类产品中均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不论在结构上或在功能上都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左右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推拉式)
附图1是方向操纵杆,2是固定支点,3是活动支点,4是固定支点,5是活动支点,6是轮胎固定轴,7是轮胎固定螺栓,8是活动支点,9是加速传感器,10是制动传感器,11是控制单元,12是汽车底盘,13是前轮胎,14是助力单元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立式电动助力操纵杆,其主要是在操纵杆(5)的底部枢设有一连接至汽车前轮的固定轴(6),在操纵杆(3)的顶端设置有可供驾驶者把握的把手(1)之间的固定支点(2)之间,装有加速传感器(9)和制动传感器(10),在活动支点(3)与固定支点(4)之间装有助力单元格(14),在操纵杆(5)与固定轴(6)之间则设有一固定轴,把操纵杆固定在轮胎(13)与汽车底盘上。在汽车盘(12)上装有一控制单元(11)。操纵杆(1)底部固定在前轮的枢座,枢座由轮胎固定轴(6)用螺栓(7)固定拉杆内活动支点(5)和固定支点(2)构成。在拉杆(4)与方向操纵杆(1)之间设有拉杆转向球头,使其转向活动灵巧,转动自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丰;李明阳,未经李国丰;李明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14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