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0801.7 | 申请日: | 200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09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明豪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霍彦伟 |
地址: | 450000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充电装置由于结构问题,在充电时尤其是集中充电时产生的充电电流很大,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危害,使人在操作中有可能触电,伤及人身。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外壳,在外壳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下绝缘板和上绝缘板,在外壳中部设置有中心绝缘板,在外壳一侧与中心绝缘板上设置有电极棒,在所述电极棒上靠近外壳端部位置设置有弹簧挡板,在弹簧挡板与中心绝缘板之间的电极棒上设置有弹簧,在外壳另一侧外部设置有接线端子,接线端子与外壳壳壁内上绝缘板上的电极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极棒为至少两个。外壳为绝缘壳体,外壳的两侧壁分别与下绝缘板和上绝缘板为一体式构件。电极为弹性电极。接线端子位于外壳侧壁或上壁上。在外壳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在外壳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下绝缘板和上绝缘板以及在外壳中部设置有中心绝缘板等结构,使在充电时人体不接触电极,避免了人身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非充电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充电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以详细的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1),在外壳(1)两侧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下绝缘板(8)和上绝缘板(9),在外壳中部设置有中心绝缘板(3),在外壳(1)一侧与中心绝缘板(3)上设置有电极棒(2),在所述电极棒上靠近外壳端部位置设置有弹簧挡板(4),在弹簧挡板(4)与中心绝缘板(3)之间的电极棒(2)上设置有弹簧(5),在外壳另一侧外部设置有接线端子(7),接线端子(7)与外壳壳壁内上绝缘板(9)上的电极(6)相连接。电极棒(2)为至少两个,一般为四个或六个。外壳为绝缘壳体,外壳的两侧壁分别与下绝缘板(8)和上绝缘板(9)为一体式构件,此时外壳的下侧壁与下绝缘板可以合成一块板;外壳的上侧壁与上绝缘板同样可以合成一块板。电极为弹性电极(6),当然,也可采用非弹性电极。接线端子(7)位于外壳侧壁或上壁上。在外壳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中外壳(1)提供对内部结构和设备的保护。各绝缘板主要用于隔离外壳与带电设备。接线端子(7)穿过上绝缘板对电极(6)进行供电,与外壳(1)不接触。
当有需充电的装置挤压电极棒(2),力通过弹簧挡板(4)传递给弹簧(5),弹簧(5)被挤压收缩,电极棒(2)与电极(6)接触,再施加压力,电极棒(2)与电极(6)紧密接触,导通电源电极棒(2)带电。
当有需充电的装置离开电极棒(2),电极(6)弹开电极棒(2),电极棒(2)不带电,弹簧(5)恢复形变,作用于弹簧挡板(4),弹簧挡板(4)带着电极棒(2)恢复成未充电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明豪,未经刘明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08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独立回风型二次回风系统
- 下一篇:直流蒸汽发生器管束的围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