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尘、二氧化硫消除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090479.8 | 申请日: | 2007-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02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学良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47/06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大通 |
| 地址: | 451283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烟尘 二氧化硫 消除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去除含尘烟气中的粉尘及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烟尘、二氧化硫消除器。
二、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保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环保排放标准越来越高、并逐步向国际环保标准接轨,所以对环保设备的技术创新水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对烟气、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治理技术可分为三类:(1)大中型火电厂锅炉烟气经静电除尘或布袋除尘等干式除尘后,再进行干法喷雾脱硫,或半干法脱硫再加布袋收尘;(2)烟气经干式除尘或布袋除尘后再进行湿法脱硫,此法较普遍;(3)中小型火电厂锅炉和中小型工业锅炉及工业燃煤、燃气、燃油窑炉、电弧炉烟气,直接由除尘硫一体化设备进行治理。由于采用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性能有高低,又接受治理的烟气成分有很大差别,一般层燃锅炉含尘浓度2000mG/m3左右,而浮沉燃烧的烟气含尘浓度15000-6000mg/m3。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则随燃煤含硫高低而有高低,一般对含尘浓度的烟气,如燃炉烟气和二氧化硫低的烟气,经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后,就能达到环保排放标准。而对于含尘浓度高、二氧化硫浓度高的烟气,经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治理后,是达不到排放标准的。
大气环境污染(尤其是酸雨),是无国界的,随着国家鼓励发展(高效、耐用、低阻、低费用)环保产业政策的出台,给大气环境污染净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脱硫除尘装置的除尘脱硫效果并不见好。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200310123666.8)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硫烟尘消除器”,该装置仅仅采用喷雾方式使粉尘和二氧化硫与雾态水结合,虽能起到一定除尘脱硫效果,但是净化率不是很高。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32034.X,公开号为CN1745875.A)的“一种双级湿法除尘脱硫装置的组合装置”,一级喷雾自激水浴除尘脱硫装置后连二级喷雾旋流高效除尘脱硫装置,优于环保排放标准外排。该专利产品除尘消硫效果好显著,但仍有一定量的含尘含硫混合气被排除。有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720089941.2的“烟尘、二氧化硫消除器”在雾化吸收箱体内侧顶面上固定安装有一弧面回旋板,在箱体上端设有一回水箱并在出气口上侧设有一定数量水膜喷头,在箱体侧壁安装有输入气管并在输入气管上设有鼓风机。该实用新型的“烟尘、二氧化硫消除器”,具有除尘消硫效果好,使用回旋板使气与水雾相结合,通过水膜喷头对混合热气再次过滤,可代替传统烟囱,结构简单新颖,成本较低廉的特点。然而从雾化效果上来研究,如果对该雾化箱体和雾化装置进行改进,将能进一步提高烟尘、二氧化硫的混合气与雾化水的率,从而能更好地起到除污作用。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设计并制作出一种烟尘、二氧化硫消除器。
技术方案:
一种烟尘、二氧化硫消除器,含有箱体,安装在箱体内的雾化装置,安装在箱体侧壁或底面的输入气管及排酸口,设在箱体上侧的出气口,箱体内侧被一水平隔板分为下层第一雾化吸收箱和上层第二雾化吸收箱,两层雾化吸收箱之间通过一螺旋通道相连通,与该螺旋通道相对的第二雾化吸收箱体另一端顶壁上设有出气口。
所述箱体为长方体,所述水平隔板为与箱体相匹配的长方形隔板,该水平隔板的三个边匹配连接在对应箱体中部各个侧壁上,隔板第四个侧边与其对应箱体侧壁之间留有一带状通道,该隔板第四侧边上设有一向上倾斜的气流控制板,在所述带状通道口上侧紧贴箱体壁固定连接有一蜗牛型回旋板,所述气流控制板和蜗牛型回旋板共同构成螺旋通道。
所述蜗牛型回旋板上根据实际需要设有一定数量的气流分散孔,该蜗牛型回旋板的两端及螺旋放大边分别固定在对应的箱体壁上,所述气流控制板仅有下端边与隔板固定连接,两端边与箱体侧壁之间留有间隙。
在所述出气口上端设有一回水箱,出气口连通回水箱和第二雾化吸收箱,在回水箱内的每个出气口上侧分别对应设有水膜喷头,并在所述回水箱底端设有一通向外侧冷水清水池的回水管。
所述回水箱下底面的每个出气口的边缘高出回水箱下底面,并在各个出气口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平面水膜喷头安装在水膜支管上,所述水膜支管通过水膜输液管与冷水清水池连通,在该水膜输液管上安装有抽水装置。
在第一雾化吸收箱内,与所述螺旋通道相对的另一端箱体侧壁上,安装有输入气管,在输入气管末端的进气口附近竖直安装有第一气流分散板,在该第一气流分散板的另一侧设有雾化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学良,未经李学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04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