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扇形锚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0446.3 | 申请日: | 200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05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生;刘海岚;潘学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永生;刘海岚;潘学峰 |
主分类号: | B63B21/40 | 分类号: | B63B21/4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大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大通 |
地址: | 450003河南省郑州市索***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扇形 | ||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只停泊时用来锚定船的锚。
二、背景技术:出于江、河或海上航运船只以及海域石油开采作业船舶停泊的需要,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船舶锚定装置。船舶锚定装置的使用要求一是能够顺利的锲合抓牢河床或海底地平,二是锲合能力能够达到所锚定船只需要的负荷量。但由于技术原因和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目前现有各种锚具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例如有的不能很好的插入并抓牢河床,有的则锚定负荷能力达不到使用要求,对船只起不到很好的固定和牵拉作用,还有一些锚定系统结构过于复杂,成本高,不利于推广。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不足,集中当前市场上流行的Delta锚和Bruce锚的优点,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曲线优美的扇形锚,锲合能力强,能够充分插入河床,对船只起到很好的固定和牵拉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扇形锚,在锚体上固定有锚杆,在锚体和锚杆上分别设有固定链接锚链的连接件或连接孔,所述锚体含有锚头和锚翅,所述锚头近似为中空三棱锥体,三棱锥体中空内腔灌注配重体,三棱锥体上部平面两侧设有锚翅,三棱锥体尖部朝向锚链牵引方向。
所述锚翅为圆弧形,从其与三棱锥体上部平面两侧连接处向外、向后翘起。
所述的锚翅后部长出锚头后端一定距离,与从三棱锥体上部平面后侧引出的尾翼形成一个扇形体。
在三棱锥体上部平面与锚杆连接位置设有匹配穿过锚杆的槽缝,所述锚杆下端插入三棱锥体内部空腔,锚杆下端和三棱锥体内腔壁相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扇形锚,可以使用在海底、河床及各种潮汐状态下的海域,适用于几乎所有的锚支架和自动起锚器系统。锚头的设计采用钢板冲压折叠、倒三棱锥体中空设计,大大节省了材料,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倒三角形锥体设计,也使得锚在工作时,无论和河床以任何方式接触都能倾斜并充分插入河床中,锲合能力强。
2、本实用新型扇形锚,锚翅采用圆弧型流线设计,使得锚翅和锚头在视觉上浑然一体,曲线优美。同时,抬高的锚翅,又使得锚在插入河床后,阻力增大,对船起到很好的固定和牵拉作用。
3、本实用新型扇形锚,锚杆与锚体的连接作了必要的延伸,锚杆下端插入锚头三棱锥体内腔并与三棱锥体内腔壁相固定,锚杆同时与锚头三棱锥体上部平面与下端固定连接,并通过配重材料浇注为一体,大大地增强了的使锚杆与锚体连接强度,锚杆的抗拉强度是普通Delta锚的2倍。
四、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扇形锚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扇形锚侧视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扇形锚后视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扇形锚,锚体含有锚头2和锚翅3,在锚体上锚头2上端面固定有锚杆1,在锚体和锚杆上分别设有固定链接锚链的连接件或连接孔,本实用新型锚头2近似为中空三棱锥体,三棱锥体中空内腔灌注配重体4,三棱锥体尖部朝向锚链牵引方向。三棱锥体上部平面两侧设有锚翅,所述锚翅3为圆弧形,锚翅3从其与三棱锥体上部平面两侧连接处向外、向后翘起,锚翅3后部长出锚头2后端一定距离,与从三棱锥体上部平面后侧引出的尾翼形成一个扇形体。
本实用新型扇形锚,锚杆下端插入锚头三棱锥体内腔并与三棱锥体内腔壁相固定,锚杆同时与锚头三棱锥体上壁与内腔壁固定连接,并通过配重材料浇注为一体,大大地增强了锚杆与锚体的连接强度,其抗拉强度是普通Delta锚的2倍。本实用新型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在海地使用时的力学角度,锚杆的折弯比例经过了必要的数据计算,使得锚链在牵拉过程中锚柄能始终处于较小的扭力状态下。
实施例二: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扇形锚与实施例有一点不同,即构成锚头2的三棱锥体上部平面两侧引出圆弧形锚翅3,锚翅3从其与三棱锥体上部平面两侧连接处向外、向后翘起,后部长出锚头2后端一定距离,构成俯视图犹如燕尾形的扇形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永生;刘海岚;潘学峰,未经张永生;刘海岚;潘学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04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