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作交联发泡管、棒材的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90386.5 | 申请日: | 2007-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66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大伟 |
主分类号: | B29C44/58 | 分类号: | B29C44/58;B29L23/00;B29L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300山东省荣***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作 交联 发泡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根据相同的交联发泡机理生产出交联发泡管、棒材的制作交联发泡管、棒材的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交联发泡管、棒材的生产,一般是将EVA、LDPE、HDPE、POE、EPDM和改性了的NR、SBR、NBR、BR等主要塑胶材料和填充剂+发泡剂+交联剂+助剂(发泡助剂、交联助剂、防老剂、流动助剂)经混炼(密炼)→薄通→拉片→人工称量→投入简陋平板模腔进行交联→发泡→交联发泡板材然后用带刀(锯刀)加工成条型板材,然后用管刀钻出交联发泡棒,再用双管刀→人工钻取后生产出交联发泡管材。其制作工艺落后,模具(见图8)极其简陋,加工工序繁锁,工期冗长,生产的多交联发泡管(棒)材质次量差花色单一,材料、人力、电力消耗巨大,较大的环境污染,严重地制约了行业生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制产品质量好,花色、型号多样化,材料、人力、电力消耗少,无环境污染的制作交联发泡管、棒材的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上模和下模,在上模边角A、B处和对应上模的下模边角A′、B′处装有使上模和下模保持零距离接触的导向柱,上模边角E、F处通过内六角丝固定在上热板上,下模边角E′、F′处通过内六角丝固定在下热板上,在上模和下模的内表面上均布置有半圆形凹槽,上模和下模扣合在一起后,其各自相互对应的半圆形凹槽形成交联发泡管、棒材成形槽。
在上模和下模之间还设置有内仁,内仁包括设置在上模和下模形成的内仁腔体中的内仁支撑体和固定在支撑体上的各个棒杆,内仁支撑体与上模和下模紧密配合,支撑体上的各个棒杆延伸在上模和下模半圆形凹槽形成的成形槽中,并与成形槽之间形成型腔。
对应上模C、D处和下模C′、D′处,内仁通过导向柱与上模相连接,并在内仁与上模之间的导向柱上加入弹簧。
在上模半圆形凹槽一侧G处和下模半圆形凹槽一侧G′处均设有同上下模上的各个半圆形凹槽相通的输送模料的分料道和主料道,同时在上模的半圆形凹槽的另一侧H和下模的半圆形凹槽的另一侧H′处设有排气道,在上模的主料道L和下模的主料道L′处均设有堵料杆。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行模具的不足,根据相同的交联发泡机理,采用新的新的模具,生产出的交联发泡管(棒)材,其产品质量好,产量高,花色、型号多样化,材料、人力、电力消耗少,无环境污染,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机生产时带有内仁的模具上模和下模扣合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机生产时带有内仁的模具上模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仁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手工投递模具时模具上模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注射机生产时带有内仁的模具下模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手工投递模具时模具下模的截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手工投递模具时模具下模的俯视图。
图8为传统工艺所用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传统工艺所用模具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模1和下模2,在上模1边角A、B处和对应上模的下模2边角A′、B′处装有使上模和下模保持零距离接触的导向柱,上模边角E、F处通过内六角丝固定在上热板上,下模边角E′、F′处通过内六角丝固定在下热板上,在上模和下模的内表面上均布置有半圆形凹槽4,上模和下模扣合在一起后,其各自相互对应的半圆形凹槽4形成交联发泡管、棒材成形槽。在生产棒材时,在上模和下模之间不用放入内仁3。在生产管材时,需要在上模和下模之间放入内仁3。
如图3所示,内仁3包括设置在上模和下模形成的内仁腔体中的内仁支撑体5和固定在支撑体上的各个棒杆6,内仁支撑体与上模和下模紧密配合,支撑体上的各个棒杆延伸在上模和下模半圆形凹槽形成的成形槽中,并与成形槽之间形成型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大伟,未经张大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903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投影显示设备
- 下一篇:无线掌上数据采集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