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9201.9 | 申请日: | 200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29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宋运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运生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曹继红 |
地址: | 450000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箱笼 水体 杂物 收集 打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具体的说是收集打捞管道水体、流动水体中所携带的杂物,特别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工业生产废水中携带杂物的收集和打捞。
背景技术
城镇污水处理厂所收集的污水中,不同程度的携带有不同种类的固体杂物;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城市自然生成垃圾等,上述垃圾杂物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中的预处理阶段主要是清除水中杂物和除油沉砂,其中预处理阶段的粗细格栅对水中的杂物打捞不彻底,致使一部分杂物通过格栅的纵向栅条的间隙进入提升泵房,特别是软体塑料袋类的杂物会有一部分滞留在水泵叶轮和摩擦环的间隙内,并被挤压,形成像汽车刹车片一样的刹车带,造成水泵效率下降30%左右,水泵运行电流上升至少15%,机械寿命大大降低,杂物进入到系统,并给系统留下严重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用性好,结构简单,可节约大量经费的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利用原有的溢流井和粗格栅地下构筑物加装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即把过去的通用条状栅条的进水格栅改为网状结构,不需要增加构筑物及其他土建工程。该装置采用箱笼式结构,一端侧面为流体污物流入口,另一侧面为污水流出口,箱笼的内腔无隔断,各个面均为圆形孔板式围壁,流体由围壁上的圆孔溢出,杂物则滞留于腔内,轻质杂物则漂浮于内腔上部,其余杂物则沉淀于内腔底部;箱笼的底部设有翻转门,利于杂物的清除;箱笼的顶部设有钢丝绳,钢丝绳与设置在溢流井上方的起重设备相连接。
前述的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污物流入口与污水流出口的两个围壁上设有滑槽。
前述的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井的井壁上设置有纵向提升导轨。
优点及积极效果:
1、通用性好、结构简单,节省了大量的日常运行费用;
2、对于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在预处理阶段可取消粗、细格栅间构筑物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以10万吨/日为例可节约投资300~400万元;
3、彻底的解决了污水处理厂主要设备提升泵的运行安全隐患,大大的延长了设备维修周期,节约了日常运行费用;
4、能彻底的收集和打捞再生水中的杂物,对污水处理系统中相应的配套设备,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采用箱笼式结构,一端侧面为流体污物流入口1,另一侧面为污水流出口2,箱笼3的内腔无隔断,各个面均为圆形孔板式围壁4,流体由围壁上的圆孔5溢出,杂物则滞留于腔内,轻质杂物则漂浮于内腔上部,其余杂物则沉淀于内腔底部;箱笼3的底部设有翻转门6,利于杂物的清除;箱笼3的顶部设有钢丝绳7,钢丝绳7与设置在溢流井8上方的起重设备9相连接。
前述的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体污物流入口1与污水流出口2的两个围壁上设有滑槽10。
前述的箱笼式水体杂物收集打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井8的井壁上设置有纵向提升导轨10。
当杂物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将该装置利用起重设备9沿着提升轨道10提升至地面,打开翻转门6,在重力的作用下杂物自然泻入卡车内外运;操作完毕后,各部件复位锁定,将该装置利用起重设备9沿着提升轨道10降至进水口处重新工作,可根据来污量的多少和经验重复操作的间隔时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运生,未经宋运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92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