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联轴器动态扭转性能测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88931.7 | 申请日: | 2007-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07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唐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430056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轴器 动态 扭转 性能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联轴器扭转角度的电测量装置,也涉及联轴器弹性或动平衡性能的测量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联轴器动态扭转性能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等机械上使用的联轴器,如风扇联轴器,相当一部分是将橡胶等非金属弹性材料硫化或粘合在金属构件上组合而成的,联轴器在传递扭矩、驱动负载件如风扇转动的同时,还可以相应降低负载件对驱动轴的振动影响,起到减振的作用,这在终端负载件如风扇等存在不平衡时效果尤其显著,并可用于不能完全同轴的场合。这时联轴器的动态扭转性能直接影响了传动的效果和减振的效果,以及联轴器自身的使用寿命。对于联轴器的静态扭转性能,一般通过普通扭转试验机即可方便的得到,而对于高速旋转的动态性能,尤其是在联轴器启动旋转的瞬间,由非金属弹性材料所引起的滞后时间、滞后角度,都是静态测量无法做到的。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959332A,公开日:2007年5月9日,发明名称:《齿式联轴器重载磨损在线监测装置》,提出了一种将金属接触片固定联轴器的主动轴上,弹性接触点固定在联轴器的被动轴上,金属接触片与弹性接触点在联轴器正常工作时相互接触连接的技术方案。该装置利用主动轴和被动轴在重载时的间隙移位来提取预先设定的磨损极限信号,再将该磨损极限信号通过开关电路来控制报警电路,使其发出报警信号。实现了联轴器的实时在线精确点检,使联轴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均得到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该装置工作时金属接触片与弹性接触点呈滑动接触状态,只能在磨损极限时发出接触断开的信号,而无法反映主、被动轴间相互位移的变化,因此在联轴器正常工作状态下,该装置无法监测联轴器的动态扭转变形状况,特别是对于由橡胶等非金属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联轴器,该装置更无法实时检测联轴器转动时扭矩传递的滞后时间、滞后角度等动态力学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无法进行联轴器动态扭转性能测量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测量方便,精度较高的联轴器动态扭转性能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联轴器动态扭转性能测量装置,它由输入端测量臂、弹性梁、电阻应变片、集流环,输出端测量臂和电阻应变仪组成,弹性梁的一端与输入端测量臂固定连接,弹性梁的另一端与输出端测量臂固定连接,输入端测量臂的另一端安装在联轴器输入端法兰盘上,输出端测量臂的另一端以及集流环安装在联轴器输出端法兰盘上,电阻应变片粘贴在弹性梁的中部,电阻应变片经导线、集流环与电阻应变仪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联轴器输出端法兰盘上安装有负载装置,集流环经负载装置固定在联轴器输出端法兰盘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梁两端的连线与联轴器的中轴线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联轴器输入端法兰盘和联轴器输出端法兰盘上设置有平衡装置,或者在输入端测量臂和输出端测量臂上设置有平衡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梁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1,实现了联轴器扭转性能的动态测量,可以实时检测出联轴器输出端的滞后时间、滞后角度等动态力学性能,为联轴器性能的考核提供了新的参数。2,通过电阻应变片及应变仪测量联轴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扭矩传递的动态性能,数据准确可靠,便于进行计算机处理,测量精度高。3,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可附加平衡装置,以保持本装置及联轴器旋转的动平衡,适于对各种联轴器进行多项动态力学性能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中,联轴器输入端法兰盘1,联轴器输入端连接螺栓2,联轴器非金属材料夹层3,输入端测量臂4,弹性梁5,电阻应变片6,与联轴器连接的运动构件7,联轴器输出端法兰盘8,联轴器输出端连接螺栓9,集流环10,输出端测量臂11,平衡装置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89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