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无人机的航空近景摄影位移测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8816.X | 申请日: | 200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38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春;杜学飞;任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11/00 | 分类号: | G01C11/00;G01C11/02;G01C11/04;G01B11/00;G01B11/03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瑞棠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无人机 航空 近景 摄影 位移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航空近景摄影位移测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无人机(微型模型无人机)的航空近景摄影位移测量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人通行困难或者作业危险地区等大位移工程的非接触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位移测量是岩土工程安全性评价、施工控制与效果检验的重要手段。在通行困难或者作业危险的地方,比如:高陡边坡、矿山塌陷区,泥石流发生区域等,现有大多数位移测量技术耗时耗力,甚至无法实施。而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量等技术虽然不受场地条件限制,但测量精度较低,后者还受航空管制的影响。
无人机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并已经运用到民用生产领域。目前已有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森林火灾调查的无人机系统,但是尚未有以无人机为平台的位移测量系统。
近景摄影测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应用于岩土工程的监测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对于小范围的工程,测量精度已经达到工程要求;但是,对于大型的工程,特别是通行困难或者作业危险区域的工程,其使用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手持拍照往往会产生一些拍摄死角。
为了开发不受场地条件制约,又有较高精度且不受航空管制的高效、低成本位移测量技术,并利用无人机载体,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航空近景摄影位移测量装置的概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实现现有工程的要求,提供一种基于无人机的航空近景摄影位移测量装置。该装置适用于大变形工程的位移测量,特别适用于通行困难或者作业危险的工程的位移测量,同时还可以作为地质灾害调查、地质调查的辅助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如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无人机(1)、数码相机(2)、地面控制站(3)、微波发射器(4)、微波接收天线(5)、数据线(6)和计算软件(7);
在无人机(1)上装置有数码相机(2)和微波发射器(4),通过无人机(1)的飞控板(1.1)连接;数据线(6)连接地面控制站(3)上的电脑串口(3.3)和微波接收天线(5),计算软件(7)安装在地面控制站(3)的笔记本电脑(3.1)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无人机(1)在地面控制站(3)的遥控下,按照预先设定的航线实现距离地面50米左右的超低空飞行。在已有的地面地形的情况下,无人机(1)飞行高度可以与地面进行匹配,使得无人机(1)与地面的距离基本保持一致。监视图象通过微波发射器(4)和微波接收天线(5)传输和接收实时显示于地面控制站(3)的显示屏(3.2)上。可手动或者自动对目标区域进行拍照。利用部分已知点坐标,对拍摄的照片按照近景摄影测量的理论进行处理计算,得到目标区域未知点的三维坐标。将不同时期的照片所得的三维坐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到该点的位移,通过差分的方法进而得到目标区域的表面位移。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无需专用起降跑道,不受航空管制约束,场地适应性强,特别适用于地形条件复杂区域工程的位移测量。
2、该系统省时、省力且拍照没有死角。
3、位移测量效率高,监测区域大。
4、模型机小巧灵活,可实现地形匹配。
5、使用无人机比较安全,不会造成人员伤害。
总之,由于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传统位移测量技术的一些问题,适用于大位移大范围工程的位移测量,特别是通行困难或作业危险区域工程的位移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2是地面控制站示意图;
图3是数码相机与无人机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计算软件组成及其流程图。
其中:
1-无人机,1.1-飞控板,1.2-GPS,1.3-自稳平衡仪;
2-数码相机,2.1-镜头;
3-地面控制站,3.1-笔记本电脑,3.2-显示屏,3.3-电脑串口;
4-微波发射器;
5-微波接收天线;
6-数据线;
7-计算软件;
A-水平面;
B-相机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0≤B≤60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一、本装置结构
1、无人机(1)
如图1,在无人机(1)上安装有飞控板(1.1)、GPS(1.2)和自稳平衡仪(1.3)等飞行辅助设备和微波发射器(4);航线通过地面站(3)导入无人机(1)。
该无人机(1)为电动,续航时间30分钟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88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薄半透明滑盖手写双模式无线电话结构
- 下一篇:一种藤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