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物柴油和甘油的连续化分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087619.6 | 申请日: | 2007-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211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 发明(设计)人: | 苏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能源技术(武汉)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0G31/00 | 分类号: | C10G31/00;B01D17/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程祥;冯卫平 |
| 地址: | 430223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物 柴油 甘油 连续 化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生物柴油和甘油的连续化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分离技术的发展,实现固-液、液-液的分离技术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膜分离、吸附分离、离心分离、沉降分离、过滤分离等等,但是每种技术都有它的使用局限性。膜分离技术投资成本太高,且只能用于特定的分子大小或分离液的成分结构,吸附分离和离心分离也都是高成本投入,离心分离还由于它的高速运转产生有很强的剪切力而使其使用范围进一步缩小,沉降分离和过滤分离虽然投资成本要小于前面几种,但这两种分离技术也有其的局限性:沉降分离的效果不是很好,且所需时间较长,过滤分离只适合固-液之间的分离。而目前生物柴油和甘油的分离主要是沉降分离和离心分离,由于离心机的成本比较高,使用较多的是沉降分离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生物柴油和甘油的连续化分离装置,该装置生物柴油和甘油的分离效果较好,且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生物柴油和甘油的连续化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室、重相暂存室和轻相暂存室,分离室内设有隔栅板,隔栅板与分离室底板之间留有间隙,分离室与重相暂存室之间通过导流管相联通,分离室上设有物料进料口和轻相溢流口,轻相溢流口位置高于导流管出口,分离室与轻相暂存室之间通过轻相溢流口相联通。
上述重相暂存室底部设有重相出料口,轻相暂存室底部设有轻相出料口。
上述分离室顶部设有出气口,底部设有排污口。
上述轻相暂存室上设有用于观测轻相暂存室内液位的观测视镜。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物料从进料口进入分离室,随着物料的不断加入,分离室内液面逐渐上升,待分离液面高度达到重相出口高度后,由于液位差产生的压力将重相压出分离室,进入重相暂存室。随着物料的不断加入,液面继续上升。待液面上升到轻相溢流口后,轻相将直接溢流到轻相暂存室,从而使物料的轻、重相分开。本实用新型分离效果好,且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分离室A、重相暂存室B和轻相暂存室C,分离室A内设有隔栅板2,隔栅板2与分离室底板3之间留有间隙,分离室A与重相暂存室B之间通过导流管6相联通,分离室A上设有物料进料口1和轻相溢流口10,轻相溢流口10位置高于导流管6出口,分离室A与轻相暂存C室之间通过轻相溢流口10相联通。
为了使进入重相暂存室B重相和进入轻相暂存室C轻相物料能连续导出,上述重相暂存室B底部设有重相出料口5,轻相暂存室C底部设有轻相出料口8。
上述分离室顶部设有排气口7以便物料能顺利进入分离室A,底部设有排污口4用于排除物料分离后的残渣。
上述分离室A内设有液位计和观测轻相暂存室C内液位的观测视镜,以便观察和掌握液位。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如下:含有重相和轻相如甘油和生物柴油的物料从进料口1进入分离室A,物料在分离室A内可停留30分钟以上,随着物料的不断加入,分离室A内液面逐渐上升,在挡板2的作用下,物料在分离室A内平缓聚集而快速分层。待分离液面高度达到重相(甘油)出口高度后,由于液位差产生的压力将重相压出分离室A,进入重相暂存室B。随着物料的不断加入,液面继续上升。待液面上升到轻相(生物柴油)溢流口10后,轻相将直接溢流到轻相暂存室C。重相暂存室B中的重相和轻相暂存室C中的轻相分别经重相出料口5和轻相出料口8流出或用泵导至储槽,从而使物料的轻、重相分开。依照此原理,在物料加入该装置之后,在停留时间能保证的情况下,物料基本上可以将轻重相分开,但物料的进料流量要比重相出口流量要大,以保证物料液面高度能达到轻相溢流口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能源技术(武汉)有限公司,未经中兴能源技术(武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76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