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溺水报警助救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87001.X | 申请日: | 2007-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41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 发明(设计)人: | 董志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志雄 |
| 主分类号: | G08B21/20 | 分类号: | G08B21/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盛华 |
| 地址: | 430056湖北省武汉市沌***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溺水 报警 助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及时、准确对溺水者进行施救的报警器。
背景技术
水上娱乐,一直是最佳的消暑方式,然而也是比较危险的运动,每年夏天总是频传各地发生溺水身亡的惨剧,无情的江河水不知道吞噬了多少年轻的生命,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其实这些溺水事故发生时并非没有人员施救,但由于溺水者身在水下,施救人员 无法确定其准确方位,无目标下水寻找往往错失了最宝贵的救援时机,还有一些事故中,施救者能接触溺水者,但由于水下情况复杂,施救人员没有救援经验,施救人员也随着遭遇不测。
现有溺水报警器有两种:一种是在溺水时自动发出无线电信号,水面上的装置接受并发出报警信号,由于报警信号不与溺水者相通,故它只适合极小的水域或者专门的游泳场馆使用,由熟悉水体环境的救援人员进行搜索救援。如果在极开阔的水域或浑浊的的水体中,将因环境不好,搜索时间长,而错失宝贵的时间。另一种是由溺水者手动操作一浮体,该浮体与溺水者间有线绳相连,能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它虽弥补了第一种报警器的不足之处,但当人在溺水时,处于非常状态,其思维紊乱,很难正确操作,特别是溺水者溺水时已陷入极度恐慌之中,根本没有动手能力,无法操作报警装置,报警装置无法发挥作用。这两种溺水报警器由于自身结构的局限,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因此有必要制作一种能在溺水时自动向水上送出报警信号,且能方便救援,以让溺水者脱险的装置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状,旨在提供一种简单合理、体积小、佩戴方便,能适时自动报警,可靠性高的溺水报警助救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方式为,溺水报警助救器,由主体和基座组成,主体与其上的主体盖组成一密封的浮腔,浮腔衔接在基座上,主体盖上装有蜂鸣器、发光管、电源开关、充电接口和受湿传感头,主体上装有线绳槽、卡舌、微型电机、电机曲轴、分离弹簧、回位弹簧、密封圈、电路板和电池,线绳连接主体与基座,基座装有固定在人体方便部位上的固定带。
电机方位开关S2、手动报警开关S3经二极管VD3、二极管VD4接电阻R7至三极管VT1基极,磁控干簧管K1一路接受湿传感头RH,一路经电阻R1、C1接反相器IC(4069)的11脚,受湿传感头RH经磁控干簧管K2经电阻R4、R5接反相器IC的1脚和电阻R6、电容C3,反相器IC的4脚经定时阻容R3、R2接定时阻容C2和反相器IC的5脚,反相器IC的8脚经二极管VD2、电阻R7接三极管VT1基极,微型电机M接三极管VT1,反相器IC的10脚经电阻R8接三极管VT2基极,蜂鸣器、发光管接三极管VT2,反相器IC的2、3脚相连,6、9脚相连。
需用本实用新型时,固定带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在人体没始终浸入水中的部位,佩戴者溺水时,受湿传感头RH7浸入水中,两端电阻下降,电流经R4、R5向C3充电,当C3电位超过1/2UDD时,反相器IC2脚输出低电平,经3脚输入反相整形后,4脚输出高电平,经R3、R2向C2充电。如果RH浸入水中的时间很短,C2的电位不足以使反相器IC翻转,而反相器IC的1脚已降为低电平,则C2经VD1向4脚放电。如果R4浸入水中的时间达到预一值时,本实用新型设为40秒,C2的电位升高使反相器IC的翻转,6脚输出低电平,经9脚输入反相整形后,8脚输出高电平,经VD2、R7使VT1导通。微型电机M通电使主体与基座分离,主体与其上的主体盖组成一密封的浮腔自动弹出,浮出水面,同时K1、K2失磁断开,C1经R1放电使11脚降为低电平,则10脚输出高电平使VT2导通,蜂鸣器、发光管获电发出报警信号。施救人员闻信号只需抓住浮体便可通过线绳将溺水者牵引出水面,使其脱离危险。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体积小、佩戴方便,能适时自动报警,可靠性高,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主体盖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路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基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志雄,未经董志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70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