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活塞式水轮机进水液动双密封蝶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85347.6 | 申请日: | 200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2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运;庞运华;张军仿;周谊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洪城通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22 | 分类号: | F16K1/22;F16K43/00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技经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春玲 |
地址: | 434000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塞 水轮机 进水 液动双 密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蝶阀,特别是涉及到水轮机进水蝶阀。
背景技术:
双活塞式水轮机液动双密封蝶阀安装在中、低大小电站蜗壳进口渐变段前的压力钢管上,其主要作用是:
1、当水轮机发生故障时,用来截断水流,保证机组安全,当水轮机停机时,关闭进水阀以利于水轮机的维修,且不影响其它机组的正常运行,特别适合当一根输水总管向几台机组同时供水,其中一台需要检修时,用以截断水流,以便不影响其它机组的正常运行。
2、当水轮机组调速系统发生故障,机组转速升高到整定值的情况下,动水紧急关闭,截断水流,保证机组安全,防止事故扩大。
3、当水轮机组长期停用时,截断上游来水,以减少导叶漏水及因漏水造成的间隙气蚀损坏,还可避免机组长期运行后,因导叶漏水量增大而不能停机的问题,重新开机时还可缩短机组所需的时间。
现有的水轮机液动进水双密封蝶阀普遍采用一道实心橡胶密封圈和一道金属硬密封圈来实现密封,它在阀门进水端设置金属检修密封装置,在出水端设置橡胶工作密封装置,这种双密封结构不足之处在于:长期工作后,出水端的橡胶工作密封装置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或由于长时间的摩擦后产生磨损,特别是在水质较差、泥沙含量较多的情况下,介质会对橡胶产生腐蚀泥沙对橡胶冲刷等都会造成密封失效,使其工作密封漏水,需要更换橡胶密封圈,但在运行条件下,更换橡胶密封圈受到限制使其更换相当困难,同时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活塞式水轮机进水液动双密封蝶阀,它是在阀门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设置两道对称的、相同的金属密封装置,即在进水端设置金属检修密封装置,出水端设置同样结构的金属工作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有阀体、双平板蝶板、阀轴、操作机构、检修密封副、工作密封副等,阀体内装有双平板蝶板,阀轴通过阀体与双平板蝶板连接,操作机构设置在阀体的外部并连在阀轴的外部,进水端设置在阀体顶部的一端,出水端设置在阀体顶部的另一端,工作密封副设置在进水端,检修密封副设置在出水端,其特征是:在阀门的进水端和出水端设置两边对称的、相同的金属密封装置,进水端设置的是金属检修密封装置,出水端设置是同样结构的金属工作密封装置。
其检修密封装置和工作密封装置的金属密封圈为L形,由密封压盖通过调节螺钉连在蝶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双偏心、双平板、双活塞式的双密封结构,旦密封圈都是金属密封圈,具有耐高压、耐磨损、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且两密封圈还可以互换使用,大大的延长了阀门的使用寿命和机组的工作时间,确保了当一台机组需要检修时,其它机组也能够正常运行。它不仅解决了历年来因检修阀门必须停止发电的被动局面,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机组的使用寿命和发电效率,同时能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且检修阀门时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附图3为检修密封副和工作密封副投入工作时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检修密封副和工作密封副解除工作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1-2中:
阀轴(3)通过阀体(1)并连着双平板蝶板(2),操作机构(4)连在阀体(1)外的阀轴(3)上,检修密封副(5)和工作密封副(7)分别设置在阀门左右两端的进水端(6)、出水端(8)处,其检修密封圈(5)和工作密封圈(7)为金属密封圈。阀门启闭时,通过操作机构(4)带动阀轴(3)及双平板蝶板(2)在90°范围内旋转,达到连通或截断介质的目的。正常工作时,其工作密封副(7)投入使用,当工作密封(7)或轴颈密封需要检修时,为了不排空压力钢管内的水,同时不影响其它机组的正常工作,检修密封副(5)投入工作。
附图1、3、4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洪城通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洪城通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53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