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减压抗风伞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85085.3 | 申请日: | 2007-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28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嘉 |
| 主分类号: | A45B25/18 | 分类号: | A45B25/18;A45B25/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瑞棠 |
| 地址: | 430083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减压 抗风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减压抗风伞。
背景技术
具有遮阳挡雨功能的伞是人人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已有数千年历史。时至今日,尽管伞的花色品种繁多,有自动的,有折叠的,但其主要构件如中棒装置、伞骨、伞面是最基本的。
在实际使用中,伞被风吹翻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由于伞面是一种倒锅形的整体结构,而人打伞前行时,风极易从下面进入,使伞面成为一种兜风的受力面。尤其在大风时,轻则使伞面被吹翻,重则使伞损坏。
目前,人们开发了许多形式的抗风伞,尽管有一定的抗风效果,但结构复杂,造价不菲,容易损坏,这对一种日常用品来说,其市场必然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减压抗风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的包括中棒装置、伞骨、伞面构成的伞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具体地说:
如图1、2、3,以单个扇形伞面为例。在单个扇形伞面(10)上设置有梯形孔,在梯形孔上设置有盖布(20),盖布(20)和梯形孔的左、上、右边缝合,下边开口。
在伞撑开时,伞面(10)是紧绷的;盖布(20)是松弛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在伞面(10)上的梯形孔实际上是一通风口,而在梯形孔上设置的盖布(20),是一种可开可合的盖布。
当风从上、侧面吹来时,盖布(20)被风紧紧压盖住梯形孔,雨水不会进入伞内,如图4;
当风从下进入时,盖布(20)被风吹开,使梯形孔形成通风孔从而降低了风对伞产生的压力,避免了伞被风吹翻的情况,如图5。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
1、结构简单,仅在伞面(10)上设置有梯形孔并连接有盖布(20),因此实施容易;
2、抗风效果好。
3、适用于对现有各类伞的改进。
附图说明
图1是单个扇形伞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单组盖布结构示意图;
图3是伞面和盖布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风从上、侧面吹来的效果图(仅以单个扇形面为例);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风从下面进入的效果图(仅以单个扇形面为例)。
其中:
10-伞面,
11-第1梯形孔,
12-第2梯形孔,
13-第3梯形孔;
20-盖布,
21-第1盖布,
22-第2盖布,
23-第3盖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在每个扇形伞面(10)上设置1~5梯形孔,在每个梯形孔上设置一个盖布(20),盖布(20)和梯形孔的左、上、右边缝合,下边开口。
梯形孔越多,抗风效果越好,但造价也高。
2、最佳实施例
如图1,在每个扇形伞面(10)上设置有第1、2、3梯形孔(11、12、13);
如图2,在第1、2、3梯形孔(11、12、13)上分别设置有第1、2、3盖布(21、22、23);
如图3,第1、2、3盖布(21、22、23)分别与第1、2、3梯形孔(11、12、13)的左、上、右边缝合,下边开口。
3、实验
以半径为550mm伞为例,在扇面上设置有3个梯形孔:
第1梯形孔(11),上底60mm,下底100mm,高70mm;
第2梯形孔(12),上底130mm,下底180mm,高90mm;
第3梯形孔(13),上底210mm,下底300mm,高120mm。
本实用新型所承受的风的压力,应包括伞面(10)所承受的风的压力和盖布(20)所承受的风的压力。
1)单个扇形总面积为90000mm2;3个梯形孔的开孔面积为50150mm2。
开孔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为:(50150/90000)*100%=55.7%。
伞面(10)所承受的风的压力,主要与伞面(10)的有效面积成正比。伞面(10)上开孔后,有效面积减小。由计算可见,使用本发明,在不提高原伞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抗风能力将大幅提高。
2)另外,和伞面(10)连接的盖布(20)虽然也承受的风的压力,由于力的分解作用,因此盖布(20)的正面承受的风的压力很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嘉,未经张文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850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前叉
- 下一篇:双腔型油盘及装备有这种双腔型油盘的发动机





